English

抗震救灾中的川大志愿者

2009-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党跃武 李向成 我有话说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一年来,在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的最前线,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在热情、细致、周到、高效的志愿服务中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谱写了优秀大学文化与当今社会文化融合的新篇章。

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通过积极探索高校志愿服务突发灾害事件应急机制,切实发挥研究型综合大学学

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四川大学青年志愿服务体现出规模大、层次高、分布宽、领域广、任务重、效果好、管理优等特点。一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大学先后有近2千支抗震救灾志愿者服务队2万余人次在地震重灾区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就迅速出现在医院救治现场,忙碌在医疗物资运送派发点,守候在危重病员的病床前。当天下午6时,四川大学第一支医疗救助队赶赴灾区。当晚,四川大学第一支学生校外志愿服务队走出校园紧急抢运救灾物资。第二天清晨,四川大学第一支师生抗震救灾突击队赶赴都江堰。在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的倡议、动员和组织下,都江堰成立了第一支受灾群众自助志愿者队。在都江堰受灾群众安置点,学校抗震救灾志愿服务总队创办了“阳光帐篷学校”。学校国际援助应急翻译志愿服务队接待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的国际救助队伍。

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现了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一年来,四川大学抗震救灾志愿服务总队建立和完善了志愿者信息库,加强与灾区有关部门的对接,努力为灾区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和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及时出台了若干志愿服务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师生以此为最好的课堂和最好的实践基地。同时,四川大学按照各项抗震救灾工作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培训,使大家“拥有的不仅仅是热情”。

震后,四川大学被教育部授予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四川大学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团组织的称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在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中,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在默默奉献中服务社会,是学校志愿者文化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长期以来,四川大学一直有着光荣的志愿者文化。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后,青年地质学教授周光煦率队赶赴震区,历史专业学生诸有彬因堰塞湖决堤牺牲。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7年,四川大学青年学生提供累计超过4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建立特色志愿服务76项和志愿服务基地71个,四川大学在校注册志愿者近3万人。

一年来,新一代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用践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全新认识。四川大学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讲述一段故事!”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四川大学青年学生奉献大爱的平台、思想升华的天空和勇担重任的阵地。他们不仅用无私的志愿行动奉献他们的爱心和热情,而且积极踊跃地来到地震灾区直接参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与灾区人民“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学校出台了《四川大学毕业生服务灾区行动计划及面向灾区与基层就业补充规定》,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奔赴地震灾区,让他们从抗震救灾一线的志愿者成长为灾区科学重建的生力军。

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同样将在学校历史丰碑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以扎实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极大的服务热情,在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灵魂净化的同时,赋予四川大学厚重的志愿者文化以新的光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