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他在,我们放心”

2009-05-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李国文 通讯员 王军 我有话说

[人物简介]窦树军,1990年入伍,空一师某团探伤技师、五级士官。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空军首届青年学习成才奖、空军机务保障金质荣誉奖;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空军最佳航空机

务工作者、空军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走进群英争辉、将星闪耀的空一师荣誉馆,记者发现,士官窦树军专注维护飞机的大幅照片,与闻名全军的“空中勇士”张积慧等的照片悬挂在一起,分外耀眼。

窦树军所从事的飞机无损探伤工作,是一项无人把关、飞机出现问题也不能证明探伤人员存在失职的工作,但他本着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的职业精神,坚守岗位16年,为7500余架飞机做过“体检”,发现12起重大故障隐患,保障了部队飞行训练安全,为国家避免经济损失3亿多元。

从初中生到探伤专家

19年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窦树军,入伍来到空军某机务训练团学习飞机无损探伤;第二年9月,他又走进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探伤专业士官班的课堂。

“窦树军是我带过的学员中最认真、最勤奋、最刻苦的一个。”十几年过去了,回忆起窦树军在军校学习时的表现,一航院副教授吴德新记忆犹新。一次,在学习涡流探伤原理时,窦树军没有完全理解,午饭时,他向同学请教,两个人在餐桌上用手比划起来,值班干部误以为他们在“划拳”。

两年后,窦树军学成回到部队。此时,伴随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浪潮,部队装备更新加快,高科技探伤设备开始运用,靠经验探伤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窦树军在实践中向无损探伤领域发起冲锋。窦树军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电工基础》《航空材料学》《飞机构造》《无损检测技术》《机械制图》等教材,长年自费订阅《无损检测》《航空维修》等杂志。

2002年初,窦树军所在团改装国产某型新机,由于探伤设备落后,影响探伤质量和效率,窦树军心里十分着急。当他了解到兄弟部队配发了进口最新探伤仪后,就主动去借回来学习。望着控制面板上那一个个陌生的英文单词,窦树军特意买来专业英文词典,躲在工作间里“啃”起来。他找来各种叶片裂纹样本,一边查阅词典,一边观察记录波形。一个月的时间里,窦树军用掉19根铅笔,草稿纸摞起来有一尺多高,写成《综合运用4种探伤方法,对新战机19个重要部位进行探伤的方法步骤及要领》,为保障部队训练立下汗马功劳。

天道酬勤。正是凭着这股钻研劲头,窦树军对各型飞机的“五脏六腑”和各种探伤仪器设备的“脾气秉性”掌握得一清二楚。他拿到了超声、涡流、磁粉和渗透4种方法的二级《国家航空维修检测从业资格证》《空军航空油液监控仪器(MOA型光谱仪、DCA污染监测仪)操作分析资格证》《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420厂岗位合格证》。

近年来,窦树军探索总结出“先涡流、后渗透、再超声”三步定位等4种新型探伤方法,使飞机探伤精准率大幅提高;提出的某型战机军械挂梁改进方案,避免了因集中受力不均容易折断而导致机载武器掉落;革新的探伤仪器探头,既提高了检测敏感度,又延长了探头寿命;改装的探伤人员防噪系统,既能防止探伤人员因长期强噪音引起的疾病,又破解了事故信号听不准的难题。

“工作就应该这么干”

发动机是战机的“心脏”。受飞行时间、材料、结构、不明物打伤等因素影响,发动机叶片容易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细小裂纹。当飞机高速飞行时,带伤的发动机叶片很容易折断,攸关战鹰和飞行员安全。窦树军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战斗机发动机叶片进行无损探伤。

2005年8月,窦树军用超声波探伤仪对7号战机的“心脏”进行检查发现,一块叶片榫头部位的波形有微小差异。榫头嵌在榫槽中,操作极其不便。为弄清波形异常的原因,窦树军冒着酷暑,爬卧在狭窄的飞机进气道内,综合运用各种探伤方法,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榫头内部可能有隐形裂纹。权衡再三,窦树军决定报请上级批准这架飞机停飞检查。

探伤波形如同B超曲线,不同的探伤师往往有不同的判断结果。工厂专家反复探伤后认为,波形异常是探头与榫头接触距离没有掌握好,产生“提离效应”引起的,不能由此判断榫头内部可能有隐形裂纹。面对专家意见和部队训练任务紧的压力,窦树军没有妥协,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拒绝在“飞机可以正常飞行”的放飞单上签字。

飞机发动机返厂后,厂家对其进行全方位“复诊”,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最后把发动机送到北京某研究所“会诊”。“会诊”得出结论:榫头因疲劳使用、工艺等原因产生细小裂纹,在工作状态随时都有可能断裂。这证实了窦树军的判断。“关键时刻最管用!”全师官兵由衷地赞誉窦树军,但他说:“工作就应该这么干。”

2005年1月,一位机械师怀疑9号飞机油门杆摇臂支座可能存在裂纹。由此,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油门无法正常收放而酿成惨祸。情急之下,那位机械师请窦树军帮助探伤。

根据规定,谁探伤谁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油门杆摇臂支座并不在窦树军职责范围之内。但当机械师说明情况后,窦树军毫不犹豫立即对飞机进行探伤检查,确认此处确有裂纹。由于窦树军勇于承担责任,部队又一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飞行事故,难怪许多飞行员在登机前,只要听说窦树军刚探伤检测过,就会情不自禁地说:“有他在,我们放心!”

像“许三多”一样执著

从事探伤工作十分艰苦,由于飞机进排气装置内部结构狭窄,冬天工作时不能穿棉皮服,只能身着单衣趴在金属蒙皮上工作,时间稍长手脚就被冻僵;夏天,狭小空间密不通风,工作起来闷热难忍。更为重要的是从事探伤工作出路窄,许多人为自己的前途考虑,难以长期坚守。

与窦树军同期在机务训练团学习探伤专业的新兵有21人,到军校士官班学习的学员有17人,如今,只有窦树军一人还坚守岗位,有人说他傻,但他从不生气,很坦然地说:“聪明人都走了,那我这个傻瓜更应该留下来!”窦树军的执著与坚守,让战友们感动,都称他为“许三多”。

1999年底,已荣立两次三等功的窦树军,被列入士官提干名单。但他和家人的高兴劲还未过,就被告知修理厂面临撤编,提干不可能。2003年和2005年,空军从保留特殊人才角度出发,又两次把窦树军作为提干人选,但都因超龄被“卡”了下来。

“不能提干,就当好士官”,窦树军不气馁,工作照旧。2002年6月,部队到某海域执行重大任务,窦树军第一时间请战。但部队领导对窦树军说:“今年没有选取四级士官的名额,你还是抽时间回家联系工作吧。”那晚,窦树军绕着机库走了一圈又一圈,他打心眼舍不得离开部队。

在留守场站半年里,窦树军4次婉拒地方企业的高薪聘请,心无旁骛地参加飞行保障。他对333号教练机进行探伤检查时发现左发二级涡轮叶片距根部2/3处出现长达4mm的裂纹,随后,又发现起落架和军械挂梁2起较大故障。当年,窦树军凭着过硬本领和突出贡献荣立二等功1次,被树为全师先进典型,实现了留队愿望。

窦树军出名了,早就想挖这个“兵专家”的原北方航空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大连飞机修理厂等多家企业更是纷纷向窦树军许诺:“只要你能来,家属工作、孩子上学一并解决。”

面对优厚待遇,窦树军没有动心。他说:“是部队培养了我,只要部队留我一天,我就要干好24小时!”窦树军到部队后,经常参观师史馆,观看反映部队风貌的教育片《师团队战斗精神》,参加“当代革命军人价值应如何体现”的讨论,他被革命老前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所深深感染,特别是当窦树军看到师史馆英雄谱上有“机械师尖兵”夏北浩的名字时,很兴奋。因为他压根儿没有想到,英雄谱上会有机务工作者的名字。带着对英雄的崇拜和敬仰,窦树军在为战机探伤的岗位上,一干就是整整16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