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湖边”建会所是与民争利

2009-05-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龙贵 我有话说

近日,《钱江晚报》刊出新闻调查,“西湖边,会所风越刮越猛”引起社会较大反响。杭州西湖边上的一类黄金地段,好不容易“还湖于民”拆出来,却在短短四五年,40余家私人会所用会员制和高价门槛再次圈地独享……

几年前,杭州在实施“还湖于民”时提出:“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

湖、世界的西湖。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对照西湖今天的现实,这段铿锵有力的精彩表述颇具讽刺意味。短短四五年,40余家私人会所相继建成。由于西湖独特的资源优势,黄金地段有着巨大的升值潜力,如不加制止,会所风仍有继续刮下去的极大可能。这不由让人感叹:还湖容易,守湖难,还不曾真正还给市民的西湖,已面临着被资本蚕食的危险。

建在西湖边的私人会所,不仅阻断了游客欣赏西湖美景的兴趣,也完全扭曲了西湖的公益实质。作为一个景区,尤其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西湖是全体国民共有的资源,其公共价值的最大化也得益于全民共享才能实现。因此,对于西湖,政府部门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尽量保护它的原貌和风味,维护好它的公益性,避免过度的商业开发,而决不能容忍资本的垄断,将西湖变成纯粹的私人领地。倘如此,则相当于是对历史遗产的一种亵渎,对公共利益的一种变相剥夺。

没有必要去过多指责资本的傲慢与强势。事实上,在寸土寸金的西湖边,开发商为了建一所私人会所所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想象的。而且我们都知道,资本有逐利的本性,在无孔不入的利益诱惑下,私人会所建在哪里其实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市场行为。问题在于:究竟是谁为开发商提供了机会?这些明显有违公益的项目是如何套上合法化外衣?如果说,建会所还算是一种市场规则下交易的话,那么后者则像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

人们不会忘记,在“还湖于民”的号召下,杭州数千户居民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举家搬迁,没有一户漫天要价,有一些还是世世代代就在西湖边生活的家庭。如果公益只指向普通市民,不针对资本,如果在积极鼓动居民从西湖边搬离的同时,一边又忙不迭地引进商业项目,允许西湖边树立一座座只供富人享受的私人会所,那么,数千居民的牺牲是不是有价值?“还湖于民”的实质是不是会蜕变成“与民争利”?

“还湖于民”工程对于西湖的环境改善和旅游资源优化,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尤其是其“免费游西湖”的举措,更是受到海内外的一致赞誉。但是这些成果,不能以伤害公共利益为代价。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对此有一个说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