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清智:百米长卷汶川情

2009-05-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生 我有话说

这是一幅大型国画作品,高2米,长120米,巍巍壮观,全景式地反映了汶川大地震后军民生死大营救的恢宏场面。

《2008・中国汶川》――这是一幅凝聚了艺术家血与泪的国画百米长卷。著名军旅画家张清智给中国当代画坛带来了一次大爱至上的心灵冲撞。

在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张清智在北京筹办捐赠活动

,准备把这一巨作捐献给四川汶川中国地震博物馆,以永久纪念人类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巨大凝聚力和大爱精神。

(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清智和记者同在空军机关工作,1990年他转业到中国侨联任职业画家,现在是中国侨联文学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侨联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今年五月的一天,记者造访了这位老战友。

走进他佳作高悬的华侨画院画室,犹如走进了一个墨韵淋漓、气象万千的世界,那洒脱、雄劲、意境深远的画面呈现的自然山川之美,不知不觉把人带入了一个想看、想居、想游的人间仙境,那人物、密林、山泉、飞瀑、云烟,使人忘却了喧嚣都市的一切烦恼。

我们的话题自然是围绕着国画百米长卷――《2008・中国汶川》而展开。

“以25天的短暂时光创作出这样一件长卷巨幅,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一个老兵和艺术家的责任感。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果断指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迅速挺进地震灾区。作为一个老兵、一个人民的艺术家,我有责任用手中的画笔来诉说内心的感动,记录下这段重大的民族历史。”清智回答时眼里闪动着泪花。

就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张清智从北京星夜启程奔赴汶川。在抗震救灾一线,他是一名抢险战斗者;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上,他又是一位志愿者。在北川、茂县、绵竹、绵阳、唐家山等重灾区,他曾随救灾部队翻山越岭,用一位画家的爱与泪记录下了人民解放军展开的立体大营救。20多天后,他风尘仆仆返回北京,一头扎进画室,通宵达旦地哭着,画着;画着,哭着……仅用25天的短促时间,就完成了浸透墨水和泪水的画作。数十个地震发生时的惊魂场景、上百个生死营救的现场记录、上千个奋战一线的抗震英雄……纷纷走进了他的画卷。

2008年6月24日上午,《2008・中国汶川》在京展出。300多位书画艺术家及文化界人士、驻外使节、海外侨领齐聚一堂,为这幅国内外最先问世,颂扬全国军民抗震救灾英雄壮举的百米长卷惊叹喝彩。

走近画卷,犹如置身山崩地裂、江河破碎的地震灾区。满目疮痍的场景让人撕心裂肺,笔锋墨迹中洋溢的主旋律让人振奋激昂。人民军队14万余大军,与死神抢时间,向生命要希望,风驰电掣般降临汶川地震灾区。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来自海内外的救援队伍、铺天盖地的救灾物资、感天动地的救援场面与山石塌方、乱石挡路、堰塞湖险交织在一起,俨然一幅大义凛然的生死决战图,恰似一曲英勇无畏、战天斗地的英雄凯歌。

这次看似寻常的展出,立刻在首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任主席)刘大为亲自为长卷撰写前言,对张清智的画作高度褒扬。中共中央宣传部专门来函,商借这幅百米长卷参加由中宣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抗震救灾主题展览》。

2008年9月20日,“万众一心众

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张清智的国画巨幅长卷《2008・中国汶川》成为展品中的独特亮点,引起全国轰动。

10月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抗震救灾主题展览,驻足在《2008・中国汶川》长卷前,看得十分专注,称赞这幅长卷生动再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奋起抗争的感人场景。许多观众在留言台上写道:这是一幅体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艺术作品,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

诚如刘大为所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出面向画家本人商借作品参展,无疑是对张清智绘画艺术的最高嘉许,这是清智的殊荣,也是中国美术界的光荣。

“笔墨当随时代,要为党和人民鼓与呼。”张清智说,艺术家讲政治就是要调动艺术手段,或塑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创造的辉煌,或全方位、多视角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这幅画作就是他这一艺术主张的具体实践。

(二)

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张清智给社会留下了大量的长篇巨制。

早在1986年,他在京举办画展时,便引起首都画坛瞩目,吸引了启功、黄胄、张爱萍等前辈艺术家前来观展。国画大师李可染行至清智一幅反映部队军营生活的山水力作前驻足多时,凝神细看,对随行人员缓缓说道:“要注意这个后生,年纪轻轻,颇见功力,日后必成大器。”中国画研究院(现为国家画院)负责人、泼墨牡丹大师李凌云教授在看过展览后欣喜地说:“画花鸟的画家很多,中国花鸟画能画出力量来的,这是第一个。”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乘兴赋诗一首予以鼓励:“阳回大地物逢春,画笔图来草木新;百尺竿头无限好,相期共作向前人。”

此后,张清智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并获奖,或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书画艺术博物馆收藏,或被收入大型画集,或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其作品在欧美、东南亚、港澳地区广为流传,被国际友人和华人华侨收藏;其传略被收入十余本大型辞书。

张清智曾单枪匹马6次踏上长征路,历时400余天,行程43000多公里,采天光之云彩,摄日月之精华,聚山之精神,汲水之灵性……他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而作的画作《横断山》,高6米、长30米,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画案,只能卧在地上画。由于是半工半写,工程量巨大,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整整画了6个月,膝盖磨出了茧子,3年之后还依稀可见。当《横断山》等百余幅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作品在军事博物馆展出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艺术家纷纷前往祝贺,参加开幕式的将军就有100多人。时任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看过画展,欣然题词:“壮丽的画卷,永恒的精神。”艺术大师沈鹏也挥毫祝贺。

2007年,张清智仅用28天就创作出高2米、长100米的巨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是一幅美好而和谐的时代画卷,是献给北京奥运会的一份厚礼,也是一曲对生活、对劳动、对祖国和人民的赞歌。

(三)

谈完百米长卷《2008・中国汶川》和我军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艺术和经过后,张清智起身从书柜里拿出3本连版的新书:《新思想》《新理论》《新实践》。记者原以为这都是他的绘画理论著作,可再一浏览目录,好家伙,只见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各种学术流派,从卢梭、孟德斯鸠到马克思、恩格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从宇宙天体到分子量子,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熔政治、经济、军事于一炉,集文化、历史、哲学于一身,洋洋洒洒一百多万言。记者看着手中的3本书,望着对面的张清智,真难以相信这些闪耀着思想华彩的著作,会出自这个从齐鲁大地走来的放牛娃之手。

“以你的才能和佳绩,一直画下去,前景辉煌。你为什么搁下画笔,扎进哲学的故纸堆里,历时5年去研究哲学思想理论?是什么动因促使你去写这3本书?”

张清智稍作沉思,便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一个画家,这些年我经常去采风、写生。我到过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到过南方经济特区,也到过老少边穷地区和大西北待开发的地区。当看到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经济特区已步入小康的时候,那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用小车把中国革命推向胜利的老少边地区和大西北的人民还处在贫困线上,那偏僻、落后甚至带有原始蛮荒的景象使我受到强烈震撼。当然,这种差别、这种现象可以归咎于自然条件,可是还有一种现象不仅使我震撼,更使我愤怒,那就是个别地方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扶贫款项和救灾物资,任意挥霍。

“这些年还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会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为什么有人物质丰富了,思想却空虚了?为什么民间流传着那么多讽刺时弊的民谣和顺口溜?”

“这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促使我去探究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就是我开始研究思想理论的动因。有人对我的举动很不理解。有的说,画家嘛,画你的画就是了,搞什么思想理论研究?也有人说,你张清智人微言轻,就算搞出点名堂,谁听你的?谁信你的?我不怕这些风言风语。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为人民鼓与呼,这才是我的本色。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这总比那些成天发牢骚、说怪话、骂大街却无所事事的人要强。”

清智说得很激动,很动情,在他起伏的胸膛里,跃动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记者认认真真地把这3本书通读了一遍,真真切切地感到书中的真知灼见。他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的光辉成就,无限赞美雷锋精神和焦裕禄情怀,无情地揭露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一切毒瘤,愤怒地挞伐人间的一切腐朽和丑恶,深情地呼唤着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的回归。字里行间,袒露出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良知。难怪《文艺报》在2005年4月5日用一个整版对张清智作了《从艺术家到哲学家、思想家》的报道。

(四)

当今社会,书画艺术日益凸显出很大的功利性,重复和模仿的作品充斥市场,使读者普遍感到艺术语言的贫乏和平庸、作品的严重贫血和缺氧。

面对这种浮躁,张清智不媚时好,甘于寂寞,一如既往地张扬着自己刚毅稳健的个性,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里弄潮击浪。清智是性情中人,出生地的儒家文化养育了他善良的性格,绿色军营锻造了他宽广的胸怀,他时时刻刻关注着生活、关爱着生命,胸腔里流动着一股浓郁的大爱至上的情怀。这种情怀极其鲜明地展现在他为百名老红军赠送的百幅作品之中:红军领袖指挥四渡赤水的身影,雪山草地红军战士相互救援的场景,翻越夹金山的红军队伍,突破天险腊子口的战士……所有这一切使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他的脉动和心跳,感受到英雄的悲歌、勇士的壮烈。而我们随着他的叙述时而心潮激荡,时而热泪滚滚,时而血脉贲张。

和清智相交20多年,他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舒展博大,爽直侠义,洒脱不羁,情浓意切。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公众人物,他保持着低调,没有丝毫的张狂和矫情。在极尽繁华的都市,他蹬着那辆除了铃儿不响其他都响的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最为感人的是,他把自己近几年创作的心爱作品和一批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展览的精品共800多幅,分别捐给亚运会、江西灾区和新疆、沂蒙等贫困地区的人民。这些凝聚了他多年心血和汗水的国画墨宝,曾经伴随他度过了千百个深夜和黎明,伴随他耕耘了数个春夏秋冬,倾注着他的奋斗与攀登。

还有一次,他与其他4名画家在革命老区写生,被那里的贫困触动,就主动向当地学校提出收养或资助失学儿童。他们每年资助近百名贫困地区儿童的学习费用,而这些儿童现在有的已考上大学。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张清智是一个本色演员,冷峻中透发着巨大的热情,孤傲中展示着不屈的傲骨。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身居闹市,心在禅境,分秒必争地用大爱给予万物生龙活虎的生命,以真性情、真生命去描画中华民族壮丽的画卷。

《2008・中国汶川》(局部)

张清智以真性情描画着中华民族壮丽的画卷。

(本文作者为《解放军报》记者部主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