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民间交流再开和谐之花

2009-05-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马跃华 我有话说
初夏的鹭岛阳光和煦,满目葱茏,处处洋溢着喜庆和谐的气氛。街头彩旗随风飘舞,酒店宾馆以及出入境口岸挂满欢迎标语,全市29个片区布置的10万盆鲜花争奇斗艳。一场历史盛会――海峡论坛的大幕正在厦门市缓缓开启。

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海峡论坛,是在已成功举办三届的海西论坛基

础上发展扩大并更名的一场大型两岸交流活动,是两岸民间交流大潮中绽放的又一朵和谐之花。

八千乡亲跨海赴盛会

回望历史,两岸关系一路走来,民间交流始终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两岸关系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无不得益于两岸民间交流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突破和纵深拓展。

多年来,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已从两岸同根同源的宗教信仰,如妈祖文化旅游节、保生慈济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向两岸密不可分的文化、经济等众多领域发散。如今,文博会、两岸图书交易会、台交会、海交会、旅博会等,均是颇具海峡特色的两岸交流平台。正在盛情启幕的首届海峡论坛,更是两岸关系发展水到渠成之后应运而生的又一个民间交流大平台,必将为今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再注新活力。

海峡论坛受到了两岸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两岸民间交流的大平台,海峡论坛广泛邀请了台湾各界人士、特别是台湾的基层民众积极参与,以突出民间性、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据了解,包括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朱立伦,台湾25个县市的县市长、议长或代表,台湾主要经贸社团负责人,科技、航运、旅游、教育等20多个界别、行业代表性人士和部分民意代表,共8000余名台湾乡亲将跨海参与本届论坛。

来自台、澎、金、马地区的20多个新闻机构也将参与和记录这场两岸开展民间交流30多年来最大的盛会。

中华文化成密切两岸的精神纽带

共同的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软实力。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让共同传承的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回顾两岸开展民间交流30多年来,正是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髓系起了两岸交往的情感纽带,成为两岸人民放下历史包袱、摒弃意识形态、全面深入交流的最好切入点。

在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维系两岸精神纽带的中华文化,正日益发挥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大作用。去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两岸文化交流随之出现更加热络的景象: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岸间精彩上演,越来越多两岸文化团体、文化经纪机构共同创作、联合演出,不断扩大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打造了一批批艺术精品。目前两岸人员往来之频密、各项文化交流之深入、合作领域之广泛,均达到30多年来的最高峰。

此次海峡论坛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更是凸显了新形势下两岸交流合作的新特点,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这表明,两岸同胞已充分认识到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基础。两岸同胞正在文化平台上携手创造美好未来。

尽展“海峡”魅力

5月15日至22日,海峡论坛系列活动将在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地举行。海峡论坛7天的活动内容丰富,将充分展现“海峡”魅力。

除了开幕式和论坛大会外,还将举办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文化艺术周、两岸民间交流嘉年华等4大板块18场大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开幕式后举办的“中华情・海峡缘”大型文艺晚会,主持人将以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主持,来自海峡两岸的数十位明星将会在凸显闽南文化和两岸情缘的综艺晚会上同场献艺。

经贸方面,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海峡两岸经贸行业协会对接洽谈会等活动都将在福州展开,推动两岸在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合作以及人员往来等项目上实现更多对接。

旅游方面,以“共谋合作双赢,做大海峡旅游”为主题的海峡旅游论坛,将就两岸旅游未来合作前景,商讨大陆居民循“小三通”航线赴台旅游协作事项。

文化交流方面,海峡影视展映展播周将在福建各地展开。台湾电影《练习曲》《沉睡的春天》将在福建9个城市放映。同时,两岸有关电视台将各播出一部台湾电视剧和大陆电视剧。除此之外,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将在厦门鸣锣开赛;第三届海峡巾帼健身大赛将在泉州开幕;县市主题日活动将在福州举办;两岸海上直航圆桌会议将就扩大和深化两岸海上直航等议题在厦门进行探讨。

民间交流方面,台湾妈祖信众――400名台胞参与首场活动,在妈祖主庙举行祈福祭典活动。作为民间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闽台姓氏族谱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亲会届时将有近千名台胞参与。

一位与会的台胞说:“海峡论坛的举行必将进一步敦睦两岸同胞情谊,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两岸双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