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在经济下行中更觉暖意

2009-05-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单三娅 我有话说

自4月19日至5月16日,北京交响乐团赴波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意大利八国18个城市巡回演出。这次欧洲之旅,是各方对三年前签订的演出合同的履行。在世界金融危机出现以后,这份大面积巡演的合同履行得如何?金融危机是否对文化市场带来了影响?欧洲演出市场目前供求关系如何?

这是记者从踏上旅途的第一天就着意探究的问题。

给欧洲文化生活增添一抹东方暖色

4月20日,华沙交响音乐厅(Filharmonia Narodowa),北京交响乐团巡演的第一场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当晚,乐团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郭文景的打击乐协奏曲《山之祭》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来到这个养育了肖邦等众多音乐家的国度演出,乐团亮出了最好的水平,在艺术总监谭利华的指挥下,中国音乐家发出的心灵之声深深感染了观众,从观众的掌声里,你能感到一种对来自东方国度音乐风格的欣喜和赞赏。在观众热情的反响中,乐团又加演了四个曲目。演出结束后,记者遇到一位满脸笑容的音乐厅员工,问她音乐会怎么样?她说:太好了,你看,观众多喜欢!

华沙,开了一个好头。在以后的十七场演出中,不论日程安排多紧,不论白天在路上颠簸多久,演奏员总是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晚上的音乐会上,当地观众也给予了毫不吝啬的回报。我们坐在观众席中,总能看到前排和左右观众饶有兴致地观看和聆听,尤其是对中国乐曲和乐器,他们更是兴趣备增;在中场休息时,他们总是对我们这些穿梭于观众之中的中国记者投来友好和尊敬的目光;在音乐会尾声时,人们齐刷刷地鼓掌使音乐会的气氛骤然升温。在萨格勒布林森斯基音乐厅,我们随机采访了两位绅士,得知他们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恰好于2002年在同一个音乐厅看过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出。他们说当地的音乐生活十分丰富,他们每周都要看两场音乐会;对于北京交响乐团,他们的评价是“很有艺术表现力”。

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去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更使“北京”这个名字在全世界深入人心。这次北京交响乐团来到欧洲演出,给这里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东方暖色。欧洲接待方在吃住行诸方面也给予中国音乐家高规格的礼遇。

记者看到,经济不景气,给生活罩上了阴影,但是文化生活还在继续。音乐会上座率居高不下,人们穿戴考究步入艺术殿堂,忘却白日烦恼,感受心灵抚慰――文化之于当代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这是记者在这次欧洲巡演中最真切的体会。

只有音乐能有这样的力量

乐动、感动、心动,打击乐独奏家李飚带给欧洲观众的,是从视觉、听觉到感觉的全方位冲击。

这次欧洲巡演,李飚带来的曲目是郭文景最新创作的打击乐协奏曲《山之祭》,这是这位四川籍作曲家对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的一部刻骨铭心的力作。在标明为“马林巴的托卡塔和悲歌”、“一面锣的三重奏、四重奏与八面锣的托卡塔”、“鼓的宣叙调”三个乐章中,作曲家调动了马林巴、大鼓、八面锣、八只高音火箭炮鼓等打击乐器和乐队各声部,既展现了天摇地动、山崩石裂、捶胸顿足、痛不欲生的梦魇,又表达了断魂、哀伤、祭祀、浪漫的柔情。

这部技术含量很高、演奏难度大的作品,对于李飚这样的独奏家来说,正好是一个展示的平台。在演奏中,他有时发尽全力敲击锣鼓把对生命的礼赞烘托到极致,有时在锣上刷出细如游丝般的音响拨动人们柔弱的心弦,有时又在马林巴上弹出晶莹剔透、温暖动听的歌声。跟随着李飚的棰起棰落,观众也经历着炼狱般大起大落的情感历程。每次演出完毕,在观众近乎致敬般的掌声中,李飚总是在深深的鞠躬之后,用英语或德语向观众讲述汶川大地震后作曲家创作此曲的故事,使观众顿时对这部中国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拉近了演奏家本人与观众的距离。之后他加演一曲《献给埃德加》,这是他为德国音乐家、已故好友埃德加所创作的一首马林巴乐曲,在演奏这首只有5分钟的怀人乐曲时,只见李飚双眉紧蹙,以四支小棰,发出深情而纯净的思念之音,使刚才他与乐队演奏《山之祭》带来的哀伤氛围更加延续而深沉,每到此处,座中泣下者不在少数。记者虽多次聆听,亦每每动容而不能自拔。待观众最后鼓掌时,已经比刚才的掌声更多了感同身受、心心相印的成分。诚如李飚所说:“只有音乐能有这样的力量。”

在布达佩斯艺术宫的演出之后,一位还沉浸在刚刚被深深感动的音乐气氛中的观众来到后台,与李飚含泪相拥,良久只说了一句话:“没什么可说的,好得不能再好了。”在签售唱片时,一位女士说:“我看过你1993年在这里的比赛。”这句话让李飚感慨不已。当年他以25岁的风华,从求学的莫斯科来到布达佩斯参加国际打击乐比赛,赢得第二名,成为他音乐生涯的一个新起点,16年后,世事变化万千,观众却忠诚如故,而他的音乐也更加成熟了。

在华沙,前厅出售音像制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音乐会他们只卖出20张左右唱片,而李飚的50张唱片却全部卖光;在萨格勒布、卢布雅纳、巴登-巴登、慕尼黑、贝加莫……观众在看了演出后重新阅读节目单上关于李飚的介绍,人们排着长队请这位年轻的音乐家签名,询问他的下一场音乐会是何时何地。意大利米开朗杰利国际艺术节总监说,意大利观众很挑剔很直率,他们不会轻易排队向他们不熟悉的国外音乐家要签名,但李飚打破了这个惯例。

在不同的音乐厅,面对不同的观众,相同的场景一次次出现。很多报纸都用“完美”和“不可思议”来形容李飚的演出。奥地利《克莱恩报》(《Kleinen Zeitung》)发表赫穆・克里斯蒂安(Helmut Christian)的文章说:“简直不可思议,李飚只有两只手,但当他以惊人的速度开始打击的时候,仿佛有千军万马围绕在观众周围,叹为观止。”评论家埃贡・博则德(EgonBezold)在德国《纽伦堡人报》(《Nürnberger Zeitung 》)撰文说:“李飚在第二乐章运用锣的神奇表演,赢得了观众潮水般的掌声。整场演出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表演天赋。”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对记者说:“事实证明,李飚不仅是一个很好的独奏家,而且是一名真正的音乐家,因为只有音乐家才能带给观众如此的感动。”

人们依然需要有质量的文化生活

这次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危及全球经济,欧洲首当其冲,难逃噩运。

但是来到欧洲,你会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慌,也没有看上去的萧条。春日的艳阳,惠顾着阳光并不长年充盈的这片土地。偶有时间上街,便见整洁繁华的街道两旁都是休闲的人群,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读书、交谈、吃喝,晒太阳、会朋友,似乎一切危机都离他们很远很远。

日常生活虽然削减了开支,但文化支出没有减少,这可以从演出现场和音乐厅的经营看出一斑。我们在大部分音乐厅的前厅后台看到,音乐厅作为城市的重要建筑被精心地修缮和保养着(除了贝尔格莱德,刚刚摆脱战争没有几年),高贵华丽,气宇非凡;欧洲观众至今一直保持着到现场听音乐会的良好习惯,经济下行时,音乐会照开照听,观众文明礼貌,衣着竞相争艳,即将到来的著名音乐家和乐团的大幅广告迎风招展,售票处不时有观众前来买票;从音乐厅工作人员处得知,过去每年演出都在100至200场之间,现在也没有减少。这一切都说明,文化依然在公众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个印象,又被巡演的经纪人罗赫先生所印证。他说,三年前当他与这些音乐厅接洽演出时,许多音乐厅经理只知道李飚而不知道北京交响乐团,于是他一家一家地游说、推荐。三年之后,经济下滑,所签约的音乐会没有一家毁约,一切都如约实现。“我们确实受到了经济影响,但是文化对于欧洲人来说太重要了!人们依然需要有质量的文化生活。欧洲观众,尤其是东欧的观众,看重的不仅仅是音乐家的名气,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带来自己的文化,能否发自内心地演奏并感动观众。李飚和北京交响乐团做到了这点。他们演出过的音乐厅都对这次演出非常满意,许多人希望再次签约。对这次巡演,我何止是满意,而且是特别庆幸,感谢上帝,我做了这件事,并且成功了!”

从这番话中,记者感到,其实经纪人罗赫先生事先并没有那么自信,只有在看到这次巡演的各方反响后,他才大大松了一口气,并对演出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他自豪地说,不久他将与中国音乐界联手,共同把国际著名乐团介绍到中国演出,并谋划在两三年内再次让中国音乐家到欧洲巡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