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孔融让梨别说

2009-05-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申林 我有话说

笔者曾发表一篇拙文,其中提到孔融让梨的千古佳话。一些朋友看后打电话给我,戏谑孔融让梨也许会另有原因:其一,孔融让出的大梨是坏的,所以他做了个顺水人情;其二,孔融看出大梨尚未熟肯定是涩果,而小梨又红又熟,于是既做了好人又得了好名;其三,孔融知道爷爷是试探自己,如果得到爷爷的信任和器重,没准能钓

到丰厚家产;其四,孔融惧怕哥哥的暴力行为,为了求得平安和爷爷的爱怜,表演出一种“高风亮节”……总而言之,朋友对孔融让梨的“美德”提出了质疑,还说我过于单纯,在世事纷繁、百态沉浮的当今社会,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轻信免费的午餐。

还有朋友向我讲述了一些真实的故事,比如某公司说你身份证中了大奖,公司购买往返机票免费旅游,实际上是把你骗到旅游点后,带你到宰人的黑店狠狠地宰你一把,羊毛、羊血还是出在羊身上。还有一些商家的所谓让利大行动,其实是商家赚钱的连环套。诸多的事实让人对“孔融让梨”式的行为和目的产生了质疑,以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别人越是让得殷勤,你就越是要拒绝,因为殷勤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诡秘的欺骗。

朋友的话,让我沉思良久。我虽然不能赞同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但也不能不承认朋友所言的确存在。生活中“甜蜜的陷阱”,令不少人有过吃亏上当的惨痛经历。“假作真时真亦假”,当生活中存在太多陷阱的时候,即使真的有人捧出善良,献出真情,托出热忱,别人也未必乐于接受。

曾经亲历的一件事,令我感受颇深:我曾参与筹备一台大型晚会,其中安排了现场采访外来工的情节,我的任务就是把那名外来工的父母秘密接到晚会现场,从而制造团圆的惊喜。经过外来工与父母的多次沟通,我取得了老人的信任,所以当我把晚会安排告诉老人,并声明此行费用由我们承担时,老人欣然应允,并承诺不把来广州的事告诉女儿。然而就在准备上车之时,他们改变了主意――偶遇的一个熟人得知此事,一再警告他们天上不会掉馅饼,而车上的乘客也都觉得这事蹊跷。两口子动身前就已收到亲戚们的一再劝告,此时又听到这么多异口同声的“好言相劝”,便宁可放弃免费旅游的机会而选择打道回府过平静日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商品交换的法则也侵蚀到了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了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的现象,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道德的失范必然造成诚信的缺失,诚信的缺失又会造成全社会的信任危机。我的朋友对“孔融让梨”的质疑和那位外来工父母的疑虑,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人们常说,“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但在任何时代,要求整个社会绝对的纯而又纯是不可能的。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不盲目地相信一切人,固然是理智的表现;但如果因为社会上少数骗子的存在而怀疑一切,失去对任何人的信任,就未必明智了。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和人们对诚信的崇尚。正因此,几千年来,季布一诺、范滂重信的佳话不绝于史。这种深厚的道德传统,直到现在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影响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无论一时的社会风气发生怎样的变化,广大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崇尚真、善、美,向往诚、信、实的美好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始终没有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依然代代传承,这才是主导我们整个社会风气最深厚最扎实的根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