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菲改革公民教育课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2009-05-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静 王传军 我有话说

菲律宾是全球主要人力资源输出国之一,目前约有900多万菲国劳工散布于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医疗、保姆、海事、娱乐业等多种领域工作。海外高薪职业导致大批人才和青壮年劳力外流,人才紧缺成为掣肘菲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菲政府一方面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扩大就业、增加民众收入,同时也通过改革公民教育课程,加

强青少年爱国主义、公民责任的教育,从道德价值观上培养青少年的为国服务意识,从而缓解国内人才流失压力。

记者日前就菲公民教育改革问题采访了菲律宾侨中学院院长吴少鸣博士。她说,由于全球化加速了菲人才外流,菲教育改革委员会在2002年便开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公民课程贯穿到其他学科之中,旨在更加紧密结合公民教育与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课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公民责任教育以及道德价值教育。比如,改革前,英语老师和德育老师只需要准备各自的专业课讲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但2002年的教育改革则要求,不同学科的老师,特别是教授公民课程的老师必须与其他学科老师进行学术知识交流与探讨,将爱国主义、公民意识、道德价值等等融会贯通于自然和社会学科之中。

吴院长说,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菲政府对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2001年,菲政府针对高等院校颁布了《国家服务培训计划法案》,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大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增强其国防意识;参与社会服务性活动,培养公民意识。该法案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建设栋梁,政府必须加强其社会服务意识、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热忱的树立与培养。2002年菲政府推动教育改革,从纵向和横向深化了马卡巴彦课程(MAKABAYAN),即菲公民教育课程。马卡巴彦课程被喻为“生活实验室”,旨在通过整合教育模式来综合培养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增强其民族意识、爱国主义,强调个人社会责任与道德价值。马卡巴彦课程以学科教育和社会实践二者相结合的形式贯穿菲初、中、高等教育。同时,菲教育部允许各校根据自身特点自行设计和教授马卡巴彦课程,但必须囊括菲律宾历史、政经体制、传统文化(包括菲传统手工艺术、本土文学、艺术、音乐和游戏等)、公民教育、家庭、健康、道德价值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级教育课程中,道德价值教育主要以社会实践和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选择并接受良好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公开场合对道德价值各抒己见。在侨中学院,每年8月,学校都举办“菲律宾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菲语演讲比赛,菲传统游戏比赛等宣扬菲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吴院长最后说,尽管过去不少批评家称菲律宾人不爱国,但过去几年来的公民教育改革实践证明,菲律宾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明显提高,海外劳工回国创业和投资的比例正逐步上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