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化对信息化作战理论的认识

2009-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尚金红 彭诚 我有话说

从美军中央总部的指挥参谋人员通常为400人左右、中央总部陆军司令部本部人员270人左右和师司令部的指挥参谋人员为80人左右来看,美军作战指挥机构的确十分精干,表现出一体化联合作战中指挥机构的小型化、精干化特点,但在战争期间的表现却截然相反,走向大型化,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偶然一次,据统计,伊拉克战争中

,设在卡塔尔赛利耶基地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前指的各类指挥、参谋人员最初只有50余人,但随着战争发展,人员不断增加,在战争高峰期间人员数量接近1000人;在海湾战争中,施瓦茨科普夫的联合司令部的各类指挥、参谋人员也高达1200多人。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中指挥机构“从50人到1000人”,从平时的小型化演变成战时的大型化的现象,令人深思。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机构的小型化是有条件的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侦察能力空前提高,精确打击能力增强,这使指挥机构的战场生存能力面临严重威胁。因此,一般说来,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机构趋于小型化。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指挥机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精简人员和机构,有利于提高组织指挥的效率。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队信息感知、传递能力已远远地领先于信息处理能力,加之作战空间扩大、作战节奏的加快和作战持续时间的缩短,使得信息量急剧增加与要求快速化处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指挥机构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决定作战指挥效率的关键,成为衡量信息化作战指挥效能的主要指标。因此,在伊拉克和海湾两次战争中,美军联合作战司令部增加的多数是情报人员,从人员总数看,情报人员约占中央司令部人员的70%;据美军计算,在一个战役军团指挥及其指挥机关的指挥活动中,大约40%的时间用来处理情报信息,大约15%的时间用来作判断、下决心,大约30%的时间用来制定和下达命令,有大约15%的时间用来监督、检查、指导部队行动。这说明,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信息处理需求是造成“从50到1000人”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50到1000人”现象说明,指挥机构的发展动力源于组织指挥作战的需求,但需求是建立在合理可能的基础之上的。一味追求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机构越小越好、人员越少越好的想法是不切实际和不可取的。因为,作战指挥机构的“精干”是有条件的,即在满足指挥职能条件下的合理足够。即便是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美军,也不得不为满足组织指挥的需要而增加人员,使得指挥机构变得臃肿庞大,并不符合预想的小型化要求。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美军提出的一些作战理论尚不够成熟,正如美军一些高层人士认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联合作战理论是否重要,而是联合作战理论“是否切实可行”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美军提出的作战理论,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当代发达国家军队作战理论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鼓噪美军提出的作战理论,而必须从我国和我军的实际出发,以战斗力为标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深入研究和运用具有我军特色的制胜之道。

信息化战争军事理论的超前预测和研究要适度

我们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离不开具有预见性的军事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超前”的时间跨度太大,将因不可测因素的增多而降低其科学性;而时间跨度太小,也将失去“超前”的意义。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尚未完成,又在建设信息化的特殊阶段,既要完成“追赶”和“补差”任务,还要完成“跨越”和“争先”任务。因此,既不能手握机械化主战装备去实现信息化作战,也不能手握信息化主战装备却运用机械化战争的思维,更不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就用完全的信息化战争理论来要求自己。故此,我们必须用与自身信息化能力相适应的军事理论,来指导军事斗争准备和一体化联合作战,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任何脱离军队实际的想法,都无法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军队建设和作战必须建立在自身能力可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因此,我们既不能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也不能盲目照搬,削足适履,必须认识、尊重、利用国情和军情,借鉴吸收国外有益经验,坚持发展趋势和现实基础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