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核科学的美丽开端

2009-05-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核科学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创造之一,是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篇章,对世界文明进程带来了多方面深刻而长远的战略性影响。

虽然核武器的杀伤性多少让人有些谈核色变,但核科学却拥有美丽的开端。

20世纪初叶,是引人入胜的核科学发现时期,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性变革。原子核物理学的新发现是核工程技术的基础与先导。19世纪末,科学家相继发现了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1905年,科学家又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新概念。也是在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把质量与能量联系了起来。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如何从质量中释放能量,也不了解原子的结构。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太阳系”模型:带正电的原子核犹如太阳,集中了大部分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则像行星一样绕着原子核旋转。这个构想在1913年被玻尔发展成了系统的原子结构理论。

为了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科学家用各种粒子轰击原子核。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使氮转变成氧。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这种粒子质量大,又不带电荷,成了轰击原子核最有威力的“炮弹”。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伦・居里又用α粒子轰击铝,发现了人工放射性。

文学家对核科学的美丽开端十分敏感。1903年,鲁迅在《说?》(他把镭Radium译为?)写道:“忽有一不可思议之原质,自发光热,煌煌焉出现于世界,辉新世纪之曙光,破旧学者之迷梦。”

经过中子轰击后,铀原子变成了其他原子,不过直到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等几位化学家才发现新原子比铀轻得多,铀原子其实发生了裂变。

不久,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如果条件合适,裂变反应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发生下去。原子核裂变时总质量会稍有减少,这部分质量就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预言的那样,转化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

对核结构和质量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结合能随原子量变化的规律: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时,会释放能量;某些轻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核时,会释放能量,一次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要比核裂变时大四倍以上。

核裂变及后来核聚变的发现,为核能及核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类开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核科学发端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科学家也曾作出一系列重要贡献: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钱三强……

不管是重核裂变还是轻核聚变,都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运用逐渐成熟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向原子核索取这些能量,让它们服从于人类的需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供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