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雁形理论”与统筹区域发展

2009-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卢山冰 黄孟芳 刘向舒 我有话说
由于要素禀赋、供给需求结构、经济政策环境、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呈现明显的梯度态势,在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方式上更倾向于梯度传导而非跨越性,这些现状符合传统“雁形理论”中梯度传导模式的基本前提条件。“雁形理论”曾一度被日本经济学界奉为保障日本经济
尤其是其工业高速稳定发展的绝对真理,但上世纪末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以及没能组成与欧美相抗衡的“东亚经济圈”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雁形理论”,并修改形成了“后雁形理论”等相关学说。那么,在协调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时,是否可以借鉴传统的“雁形理论”呢?这就要看我国是否存在传统“雁形理论”被质疑和修改的原因。

“雁形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根据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现实,针对日本经济如何在战后重振而提出的,整个理论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指出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循环(后经日本学者山泽逸平扩展成为“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阶段的循环),可以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雁形模式”不仅实现了日本工业的加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稳固了其在东亚地区的领头雁地位,而且在推动东亚经济发展上也功不可没,既促进了东亚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更高层次的转换,又形成了东亚国家依次起飞和发展的良好局面。

“雁行发展理论”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其主旨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发展本国产业,因此在贸易圈中势必存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这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提和主要动力。然而这个梯度差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日益缩小,客观上造成了“雁行模式”的逐渐式微。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日本推行的“雁形模式”是以日本为领头雁为前提的,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低迷,领飞能力持续衰弱。二是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加速经济赶超,处于“雁身”地位的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诸国正逐步摆脱逐级跟进的传统模式,开始跳跃式地进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与日本产业结构差距缩小,分工层次差距也日益缩小。比如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从基础技术到中间技术再到高技术产业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摆脱了“雁尾”的尴尬地位,在未来有望形成一个与日本并行的经济板块。三是这几个发展处于同一层次的经济体之间以及同一层次国家之间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上的雷同性和竞争性,对于东亚地区经济未来的稳定增长是极其不利的,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针对上述问题,学术界给出了大量的斧正意见并提出了“后雁形理论”。但就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科技水平明显不均衡,因此除了个别修正意见可以采用“后雁形理论”的观点(比如三大区域各自内部的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其它方面基本上可以把应用于日本和东亚地区的传统“雁形理论”借鉴到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中去。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尤其是部分沿海地区在全国建筑了以自己为核心的“雁形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雁形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东部为雁头,中部为雁身,西部为雁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作为雁头的东部地区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引进和利用很多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借助于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产业结构基本得到了优化,经济迅猛发展,情况类似当初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的日本。但作为雁身和雁尾的中西部地区,接受和进行产业梯度转移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以高耗能低产出来为东部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和加工半成品,这不仅不适宜中西部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更不能实现赶超东部的跨越式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国三大区域整体无法实现“雁形模式”的产业转移,那么中西部地区只能长期为东部提供资源、土地、劳动力等多种经济增长要素以及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这只会拉大其与东部的差异,难以实现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应把中国整体发展情况比照于“雁形理论”提出时的东亚,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要正视其经济和技术落后的现状,积极地把某些产品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产品的市场向东部及其他国家开放。其重点不是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走原有的向上延伸产业链的老路,而是要在进行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的同时,针对那些能够带来完整产业链条产品的市场进行开放,吸引投资,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而非部分环节转移,等到中西部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后,再积极利用中西部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使该产品的“进口”逐步让位于中西部自行生产。伴随着规模经济、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中西部这类产品的竞争力将不断上升,相关产业会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产品的“出口”和产业集群的建立,达到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中,西部主要被注入的是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这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除要引入产业而非产业链之外,还要求我们在国内各区域间重塑“雁形模式”、优化引资导向,对于中西部,不仅要接受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的投资,更要大力吸收技术密集度较高产业的直接投资,以便更好地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暂时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在尚未吸引到投资或投资不足的情况下,除了进行“雁形理论”的产业转移之外,传统产业的创新也是特色经济形成的主要支柱。

中西部地区要把自有传统产业和接受转移来的传统产业一并纳入创新改造范围,对这类中小企业进行支持,在不发达地区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造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此外,在克服区域内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时,要吸收“后雁形模式”的一些理论,比如在三大区域内分别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战略产业、主导产业,扶持有自主开发能力、技术路线和领先的核心技术的产业,建立产业不断升级的机制,以此跳出“雁行模式”的局限,以便在将来各区域差距缩小或其他情况出现时,不重蹈经济衰退的覆辙。(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