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棕榈奖激起的涟漪

2009-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奥地利导演米・哈内克执导的新片《白丝带》在刚刚闭幕的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受欧洲人追捧的金棕榈奖。奥地利演员克利斯托夫・瓦尔茨凭借其在美国导演塔伦蒂诺执导的电影《无耻混蛋》中的杰出表演摘取最佳男演员的桂冠。消息传来,在奥地利各界掀起不小的涟漪。当各界的贺电如雪片般飞来时,奥地利电影界似乎更关心如
何借此次机会改善奥电影人的生存环境。

米舍尔・哈内克1942年生于德国慕尼黑,上世纪70年代起执导电视片,1989年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第七个洲》。金棕榈奖是哈内克一直渴望的,这不仅因为他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也因为他已2次与金棕榈奖失之交臂。一次是2001年,他执导的《钢琴女教师》荣获仅次于金棕榈奖的“评委会大奖”等多个奖项;另一次是2005年,他执导的《躲藏》获得最佳导演奖。

今年获得金棕榈奖的《白丝带》是一部片长2个半小时的黑白影片,影片副题是“一个德国孩子的故事”。故事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北部一个小乡村里发生了一些怪事。而那些深受父母压制的孩子成为作案人。哈内克剖析了家庭及农村的“家长制结构”对孩子心中的价值观的影响,揭示了恐怖与暴力的根源。哈内克认为,艺术的职责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是为了让观众去思考。

今年53岁、出生在维也纳的瓦尔茨在《无耻混蛋》一片中扮演了一个无耻的纳粹军官。该片导演塔伦蒂诺表示,瓦尔茨的表演技巧、尤其是他会讲德、英、法、意四种语言的天赋,使他成为该角色最合适的人选。瓦尔茨在获奖后表示,他已当演员30多年,“现在觉得我的演员生涯迎来了第二春”。

戛纳电影节与奥斯卡、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同属世界四大电影节。欧洲人之所以追捧金棕榈奖,是因为戛纳电影节的政治色彩最淡,相对更看重影片的艺术性和前卫性。然而,围绕影片《白丝带》获奖,却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首先,今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胡佩特曾多次在哈内克执导的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她在影片《钢琴女教师》中的表演,使她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所以,当哈内克在颁奖典礼上向她道谢时,引起了一些人的联想。不过,不少影评家仍认为,该片得奖靠的是实力。

其次,是德奥两国对金棕榈奖的归属产生了分歧。德国的一些媒体视《白丝带》为德国电影,因为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德国、主要演员来自德国、拍片的主要资金也来自德国。奥地利媒体则强调,哈内克虽生在德国,但他有奥地利国籍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按德国媒体的标准,1984年德国最近一次获得金棕榈奖的影片《得克萨斯的巴黎》应该是美国影片,因为故事发生地在美国。不过,曾获奥斯卡奖的奥地利导演罗佐维茨基指出,哈内克无法在奥地利拍片,是因为这里没有资金;瓦尔茨不能在奥地利演电影,因为我们生产的电影和电视片越来越少。《白丝带》是用德国人的钱拍的,显然是“德国影片”。

奥地利电影界想借此改善自己的处境。近10年来,奥电影界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包括戛纳、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欧洲电影奖、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的最佳演员奖、奥斯卡的最佳外语影片奖等,一代富有成果的电影人正在出现。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几代人播下的种子开始成长。但恰恰在收获时期,这些秧苗正面临渴死。奥地利电影人获奖,再次揭示了政府政策的“盲点”。他们呼吁政界在发贺电时,别忘了给电影人“一个有保障的未来,让我们能继续工作”。(本报维也纳5月2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