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左岸”到“右岸”的跨越

2009-05-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钱建强 我有话说

自主创新促发展

在中国三峡总公司,“左岸”和“右岸”是屡屡被提起的一对词儿。这对普通的方位词,在三峡员工的眼里,有着并不寻常的象征意义。从三峡工程的左岸电站到右岸电站,这是一个模仿追赶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超越的过程。

2009年5月15日,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杨清,向众家媒体记者介绍这个从“左岸”到“右岸”的跨越时,颇多感慨。作为三峡机组自主创新的亲历者,他对整个过程了如指掌,对相关数据了然于胸。他认为,由“左岸”到“右岸”,事实上跨了三步:先引进,提升“国产率”,再吸收,能够“国产化”,最后自主创新,实现“国产”。

三步跨越两岸,成绩足以标示其中的意义。目前,我国国产三峡机组设计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并在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水力设计、冷却方式、电磁设计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了世界先进的自有技术。由此,我国巨型水电机组进入了“70万千瓦”时代。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30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惠及约半个中国,而三峡电站供电半径约达1000公里,促进了“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格局的形成,获得了可观的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和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以及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

累积出来的创新

“自主创新”是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帜,但真正扛起来,其间的艰辛历程恰恰最考验人们的心智和意志。三峡机组的创新之路,曲曲折折,但始终凝聚了一股志在必得的创造力量。

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之前,中国独立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机组只有32万千瓦机组,而国外首台70万千瓦机组早在1978年便投产运营;两者相较,设计制造水平相差数十年。

如此差距,如何追赶?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机电工程部主任刘利人,向记者点出了最重要的一步――果敢而正确的决策和长期的积累。在他看来,自主创新需要长远的规划和长期的准备,若没有积累便来谈学习和创新,就像小学生跟着大学教授学习,其结果之寥寥是可想而知的。令人欣慰的是,三峡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始终贯彻了正确的政策指导,并在技术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国务院重大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将三峡工程机电设备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并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开展科技攻关。1993年,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三峡机组单机容量由68万千瓦增至70万千瓦。1996年,三峡左岸14台机组招标时,决策层确立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路线”: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世界上已有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装备;另一方面对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最终实现国产。1999年,在总结左岸电站机组相关参数的基础上,三峡右岸电站机组的技术研发和优化开始。2007年,右岸电站首台国产机组顺利投产,我国巨型机组设计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今看来,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只是粗略的历史梗概,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不知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从巨额资金的投入到反复的技术谈判,从技术人员的培训到技术的实战考验,每一项都是难啃的“骨头”。用工程师刘利人的话说,那不知大大小小开了多少会,上上下下磨了多少回,才有技术上的提升。而付出得到的结果是,三峡机组取得了大型机组模型转轮的水力设计、大型机组制造技术和加工工艺、大容量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等八项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实现了30年的跨越,开启了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

创新是团队力量的结晶

三峡机组的自主创新,以“三峡”名于世,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团队的努力。

对于这一点,身为技术人员的刘利人深有体会。他说,三峡机组的成功,是团队大协作的结果,在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方面,不是哪一家就把国产化搞成了;这其中,三峡总公司为其他团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这个大团队中,有国内诸多知名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包括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西安电力机械制造集团公司等。它们的分工与合作,促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国际竞争力。

比如,为适应三峡大机组―高强度、高性能的技术要求,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则投资近4亿元进行技术升级,形成年产200万千瓦水电机组的生产能力。正是这种目标明确、互为补充的投资战略,使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最直接的表现是,当年在三峡左岸14台发电机组投标中,哈电和东电共从国外公司分包了4台套,而在右岸电站的12台发电机组竞标中,国内企业中标8台。

此外,像沈阳变压器厂投资1.3亿元,建设了专门用于生产5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变压器的主厂房和试验大厅,投入使用后年生产能力达800万千伏安以上,满足了三峡机组的特殊需要。

10年之前,现任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石清华,就亲身参与了这个大合作的过程。他说,自主创新是团队不断设计、感悟灵感而来,是理论、知识、实践、智慧一起爆发的过程。

2008年年末,三峡左右两岸26台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从监测情况看,右岸电站机组总体性能优于左岸机组,国产机组运行状况良好,在稳定性等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三峡电站机组的自主创新,正在接受并还将继续经受实践的考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