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习百步亭,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品质

2009-05-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伍新木 我有话说
志愿服务,在全球深入人心,如火如荼,已普遍成为实践公民责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新策略。有专家甚至预言:二十一世纪是志愿服务的新世纪。

社区志愿服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的最早的志愿服务。不少社区深知志愿服务的价值,对推动这一工作在社区的开展,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其中,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的探

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以“绿色社区、安全港湾、温馨家园”为内核的社区发展“百步亭模式”,早已闻名遐迩;以培育社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亦独具特色,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

我们应该学习百步亭,因为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模式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模式。

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服务,其特点是自为和无偿。在“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的社区中,它具有天然的优势。百步亭社区顺应这一点,勉力而为。

爱、安全、尊重、发展,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百步亭社区从人们这些朴素的原动力中,看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和现实迫切性,并且立即完成党组织架构,号召党员在社区“浮出水面”,顺风而呼,躬亲其事,一时应者云集,社区志愿服务因而风生水起。

百步亭社区还努力把志愿服务内化为个人自觉的需求,让服务他人与完善自我紧密结合,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社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所有居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家”。人们纷纷走出小家,投身大“家”,参与到活动中来。一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聚会,同时又是一次教育、一次动员,更是一次提升。投入其中,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许多人因而踏上了社区志愿服务的道路,并且在服务中奉献,在服务中学习和提升,乐此不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日益壮大。

我们应该学习百步亭,因为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又是科学的模式。

它有完善的、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的志愿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层层设立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工作站――楼栋志愿服务小组、特色志愿服务队、小小志愿服务小组等组成的三级志愿服务网络。

这一网络在对各种服务需求、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完备的服务计划,服务花样繁多,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也不断推陈出新。或因爱好而结缘、或因专长而聚合的一大批特色志愿服务队,是百步亭社区精心培育的志愿服务品牌,是社区最靓丽的风景线。

这一网络还有畅通的诉求机制,保障了志愿服务高效快捷。通过建立人际、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百步亭畅通诉求机制,确保只要居民有服务需求,就能随时找到志愿者。

我们应该学习百步亭,因为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模式还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注册机制、招募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等等一套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给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模式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注册机制的全面推行,有利于有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保证了志愿服务构筑在一个宽广的平台上。百步亭社区通过为每一位志愿者建档,记录基本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他们的意愿和特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使这些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效益。

如果说注册机制保证了源头丰赡,招募机制则提供了活水长流。通过制定社区志愿者招募办法,及时发布招募信息,围绕日常生活进行专题招募,围绕重大活动或紧急情况进行应急招募,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日益壮大。

多层次培训机制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志愿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使志愿服务更趋专业。百步亭社区创建了志愿者培训学校,针对不同的志愿者,分门别类开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方式灵活的专业培训;此外,在专项服务和大型社会活动中,针对活动的特别要求,进行临时技能培训。

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彰显志愿服务的创造价值,是志愿服务的强大内驱力。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制定了科学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将志愿者的服务结果全部纳入所在单位的绩效考核之中,成为他们在社会“道德银行”中的一种储蓄;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并浓墨重彩地进行宣传;还建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基金,为志愿者服务长期稳定地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构筑科学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百步亭社区旨在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和志愿服务精神,并把它们作为社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以和为贵”,这是百步亭社区始终秉持的价值理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是百步亭社区大力弘扬的志愿精神;“尊重志愿者、学习志愿者、做志愿者光荣”,这是百步亭社区极力营造的文化氛围。在百步亭社区,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正日渐成为一种生活品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常态,更多的居民正成为自觉的、终身的志愿者,更多的人在分享、传递着关怀和挚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