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铸盾深山峡谷

2009-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许华军 刘一代 王永孝 我有话说

导弹武器是矛,作战阵地是盾。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矛”与“盾”的较量无疑日趋激烈。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工程指挥教研室主任、教授李卧东,这些年把科研“触角”延伸到深山峡谷,浇铸出一个又一个坚不可摧的钢铁“盾牌”,填补了我国十多项重大国防工程防护领域空白。

构建打不垮的阵地

透过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科索沃、伊拉克的两场战争硝烟,李卧东敏锐地意识到:防护工程在信息化战争中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信息战基本理论、技术、战法、指挥控制等,拜访了军内外20多名岩石专家,记下百余万字的学习笔记,观看100多部有关录像资料片。同时,他以一个军人特有的视角,认真思考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构建打不垮的导弹阵地防护体系”这一重大课题。

为摸清导弹阵地各项技术状况,李卧东进深山、钻阵地,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提交将导弹阵地综合防护问题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报告。这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数值仿真技术、爆炸力学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困难可想而知。

盛夏,在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李卧东把自己关进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干。长时间打“攻坚战”,他累倒了,患上神经纤维瘤。然而,他全然不顾,北上清华大学、东去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下国防科技大学……足迹踏遍军地10多所院校,终于突破深部块系岩体数学力学模型这个难关,为二炮阵地工程综合防护建设抢得先机,赢得时间。

李卧东的一份“阵地工程综合防护总体论证”报告,以及“信息化条件下二炮阵地工程防护与发展”、“二炮阵地工程系统论证”等10多篇研究报告,开辟了导弹阵地综合防护的新途径。“阵地工程战时毁伤评估与抢修技术研究”、“二炮作战工程保障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等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众人强能擎天

2003年,上级决定调李卧东到举步维艰的工程指挥教研室当主任。

李卧东“要建设以《第二炮兵作战工程保障学》为龙头的学科体系,五年内申报硕士点,八年拿下博士点,使其成为全军有影响、有特色的学科”的“就职演说”,就当时教研室的条件,在很多人看来是“白日梦”。

众人强能擎天。李卧东认为,一个教研室教学科研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有无前沿学科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和几名老教授分担重任,像带研究生一样培养年轻教员。帮带中,他根据每个教员的个性特点和学科建设需要,为他们确定研究方向,并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府聘请名师指点。在李卧东大力帮扶下,年轻教员教学与科研攻关能力大大提高。

“某深部地下工程构筑与防护中的关键技术”属前沿学科,当时教员中无人涉足。为尽快弥补这一空白,李卧东指定刚调入教研室的年轻教员郝杰忠主攻这一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郝杰忠很快成长为这方面的专家。郝杰忠出版专著、教材6部,3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次荣立个人三等功,35岁时晋升为副教授。

如今,工程指挥教研室学科发展方向明确、特色鲜明,教员中八成以上拥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或博士、硕士学位,教研室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教研室”、“科研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

强军报国志如磐

18年间,李卧东数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

1990年9月,李卧东从同济大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中国建筑总公司录用了他。但为了实现从军强国的理想,他毅然投笔从戎,到二炮指挥学院担任教员,很快实现从地方大学生到革命军人和军校教官的“两个转变”。

2000年,李卧东的研究成果被英国ASTON大学看中,邀请他到这所学校攻读博士学位。由于承担军队某重大科研课题,李卧东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2001年初,香港大学邀请李卧东做访问学者和3年的博士后研究。因当时教研室教学任务重,经考虑再三,他最终选择放弃。

有人说他傻。李卧东却说,位卑岂敢忘忧国。

2003年12月,李卧东博士后刚出站,担任深圳某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的大学同学就力邀他去公司担任技术总监,并开出20万元启动资金和年薪30万元的优厚条件。

面对唾手可得的金钱,李卧东想到母亲:“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的含辛茹苦地把我兄妹三个拉扯成人,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独自生活在乡下,我应该好好地孝敬她老人家。可我正主持着一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一旦放弃,课题组多年的心血会付之东流,给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的影响无法用钱估量!”

在这个两难命题中,李卧东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2007年10月,李卧东被评为第三届“二炮十大砺剑尖兵”。兵圣孙武说“善守者,藏兵于九地之下”。李卧东深知“攻者利其器,守者坚其盾”之道。如今,他在阵地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又承担起重大创新课题。

精研铸盾工程的李卧东

(摄影:刘一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