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托举起新疆美好明天

2009-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我有话说
采访车从库车四中开出不远,记者收到一条短信:“希望你不要忘记我,一年之后,咱们北京见!”

是她,刚刚采访过的漂亮女生米热古丽・努尔。正读高二的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把新疆人的形象展现出去,毕

业后把内地的知识带回库车”。问她有没有信心,米热古丽报以一串自信的笑声:“有,我们的教学一点儿不比内地差!”

用汉语顺畅地交流,用笑容友好地表达,这是米热古丽留给记者的印象,也是十余天采访中所有新疆学生留给记者的印象。滴水成海,窥斑见豹,从这些洋溢着快乐与希望的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60年来新疆教育从硬件到软件的蓬勃发展,看到了一个正被托举而起的美好明天。

双语教育:“语言不仅是工具,也标志着对文化的认同”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中心小学双语学前班里,29位维吾尔族小朋友正唱着新疆民歌《娃哈哈》翩然起舞,纯正的汉语发音引得记者们啧啧惊叹。

“我喜欢上语言课,我会背很多儿歌!”6岁的小姑娘艾丽菲热说着说着就背了起来:“小白兔,白又白……”班主任吐尔逊・阿伊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大都来自附近的牧民家庭,一年前一句汉语都听不懂,现在每天都上汉语课,基本交流已经没问题了。

在和田市团结广场上,记者遇到了祖丽皮诺尔一家。26岁的她从博州师范学院汉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在墨玉县奎亚乡一中教汉语。谈到双语教育,她对自己两岁的女儿夏姆喜诺尔充满羡慕:“她从幼儿园起就是双语教学,而我上师范学院才开始学汉语,她以后一定比我强。”让祖丽皮诺尔开心的是,自己的专业越来越抢手――“我还没毕业就被很多单位请去做汉语培训,我的同学也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我现在正在继续自学,准备明年考专升本,更好地教学生,也教我女儿!”

像祖丽皮诺尔一样,“让孩子从小接受双语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的心愿。和田县拉依喀乡农民阿不力孜说,因为不懂汉语,自己承包的“果园农家乐”流失了不少汉族客人。现在,在双语初中班上学的两个孩子不但可以教自己说汉语,还能和客人交流,帮了他不少忙。

1992年,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素质,加快“民汉兼通”人才的培养步伐,自治区启动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区双语教学从中学下移到小学和学前阶段,由城乡延伸到乡镇,从数理化三科用汉语授课发展到除母语课外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教学,规模也从1995年5533名学生发展到 2008 年的60.1 万人。

“语言不仅是工具,也意味着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学好汉语,才能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祖国大家庭里,稳边兴疆、共享和谐”,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

内高班:“输出的是学生,换回的是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9年五一前夕,一封特殊的来信在新疆人口中传扬,写信的,是在珠海市实验中学新疆高中部毕业班读书的少数民族孩子们。“众所周知,在新疆有一条举世瞩目的管道,那就是西气东输工程。可在我们看来,新疆还有一条管道,那就是新疆内地高中班。西气东输的管道输出的是天然气,换来的是可观的经济收入,而内高班这条管道输出的是我们,换回的是新疆美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孩子们的信打动了每个人。从2000年国家决定在内地发达城市重点中学举办内高班起,9年来,这条“管道”已累计输送了2.4万人,目前在校生达1.75万人。

“2004至2008年,已有五届近6500名内高班学生毕业,90%以上顺利升入内地高校学习,85%考取重点院校。2008年,首届近千名内高班大学生顺利毕业,其中,绝大多数回到新疆就业。”新疆内地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孙琦介绍。

进入内高班的学生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大都靠勤学取得了好成绩。来自和田地区墨玉县的乌布力・艾山2006年考入上海市南汇中学,一年后成绩名列新疆班高一年级第一名。今年开学,乌布力被校方选拔到了重点班,和当地学生一起学习。

“内高班”也带动了新疆疆内教学模式的创新。从2004年起,新疆参照内高班模式开办新疆区内初中班,在乌鲁木齐等8个教学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集中开班,选拔偏远地区学生来此学习。目前,内初班在校生已达1.5万人。2007年,自治区又举办了区内高中班,首批招生160人。这些举措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正日益显现出巨大成效。

软硬件改善:从“马背学校”走进寄宿校园

卡德尔别克常回忆起自己在“马背学校”当老师的日子。那时的阿勒泰,学校很少,教师要去各个放牧点巡回教学,牧民迁移到哪儿教师也一同迁移。条件好时,没有门窗的木屋、土房子当教室,更多时候只能在山洞里、树底下支块小黑板,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

现在,卡德尔别克的儿子马和沙提已经上五年级了,早已住进了当地寄宿制学校,在现代化的教学楼里上课,在平整宽阔的操场上运动。两代人的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阿勒泰已建成了基本完善的“寄宿制学校”队伍,全区86%学校享受国家补贴。和阿勒泰一样,类似场景在天山南北比比皆是。“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在校园”,走进今日新疆的任意一个村镇,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和教学环境一起改善的是师资水平。200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一批批教师深入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支教,提升了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2003年秋,新疆率先在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当年中央财政拨付1.4个亿,地方财政配套5000万,为208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了教材费、学杂费,2008年,新疆农村的孩子全部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

中央的支持、兄弟省市的援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新疆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与此同时,全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形成小学、中学、高等教育齐全的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一批批人才从各类学校走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向新疆走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