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史相参诗文互证的佳作

2009-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虎 我有话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是文化昌明的时代,也是诗的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人辈出,作品繁多,今天知名的就达二千三百多人,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作为文献资料的渊薮,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资源,古

今学者们为之研究,撰作的论著至为繁夥,使人们对唐诗的解读和领会日益深刻,为学术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唐诗中的咏史诗,以古史中的人物、事件为题,或述己喜怒哀乐,或借古以讽今,虽其所言古人古事未必全是信史,但据其咏史之诗,不仅可看出其人,且可看出当时之大环境。以先哲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为代表,现代学者张政?、施蛰存、周一良、羊春秋、降大任、陈伯海、彭卫、雷恩海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唐代咏史诗给予关注。但这些研究主要是由文学史界的学者进行的,大多是从文学角度去论析、认识,很少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唐诗中咏史诗的著述。李晓明的新著《唐诗历史观念研究》(人民出版社),从史学的角度审视唐诗,重在分析其中蕴涵的历史观念,可谓别开生面,不仅挖掘了历史研究中唐诗里那部分过去被大多数研究者忽视的宝藏,填补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

作者首先对20世纪中国咏史诗的理论研究做了总结,针对“史诗”与“诗史”、“诗史”与“咏史诗”、“咏史”与“咏怀”、“咏史组诗”等都做了学术立言式的辨析和界定,颇多新意。以唐诗为对象,研究唐代的历史观念,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者通过唐代诗作品中“咏史诗”的收集、分类及其内容的解读、分析,来发掘唐代诗人们的历史观念、唐代思想文化的若干层面以及与唐朝现实政治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意。如从唐诗中围绕洛阳、金陵等旧都的咏史诗的文化沉思来剖析唐人是如何看待历史治乱和皇朝兴衰规律的;从咏王昭君这类作品中去寻觅时人对和亲及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是如何随国势强弱而变化的;通过诗人对华清池到马嵬坡的吟咏分析当时人们对当代史的记述及导致动乱原因的探讨。

文史相参、诗文互证是本书的突出特色之一。作者从数量浩瀚的唐代诗歌中将咏史诗或含有历史观念方面内容的诗歌做了广泛的收集和甄选,在论文中加以征用、分析者不下数百首。传统认识中文学资料和史学资料相互结合,作者在“广义咏史诗”观念下将有韵的“诗”和无韵的“文”相互参证,使之在研究视域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有助于还原历史原貌。连类所及,作者也讨论到了诗文著述形式的相互转换,由此引申出的理论问题在以往学界是没有涉及的。而咏史诗涉及的历史,从商秦周汉直到唐皇朝的本身,每诗必言史,作者都能对所咏史事做出解析、评说,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具有广博的素养及宽厚的业务根基。

宏观与微观结合、纵向与横向结合是本书的另一突出特色。作者以唐代咏史诗为研究对象,既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有唐一代咏史诗的特点、变化和价值(如对两京旧都文化的探讨、咏史组诗的研究),又注意从微观上探索唐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如对白居易时空观念的个案研究);既注重纵向的研究,分析发展变化(如唐代昭君诗和严子陵诗研究),又注重横向的研究,分析类别(如咏史诗对文化元典的解读研究等)。同时还注重考索“时代主流意识下的另类思想”(如对敦煌歌词与变文中历史观念的关注);既有流畅的综合分析论述,又有精细缜密的考证。此外,在某些方面又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史或史学研究的思路,尝试了新的方法,如用自己理解并设定的视野梳理咏史诗,再现唐代文人的心态和历史语境等等。作者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咏史诗独特的个性,并以其著述展示了观察和论述历史不断更新的视角,达到了作者意图从“广义咏史诗”的角度,考察其固有历史观念,为进一步认识唐代思想文化提供新视野之目的,这对于指导学习、认识唐代咏史诗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无疑具有实践的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