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语文课本的五个必要条件

2009-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国征 我有话说

《国学》版有关“整体型与文选型课本”的讨论,看似小问题,其实意义重大。选取并引导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但是研究国学和汉语(华语)的一个切入点,而且是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必须讨论的问题。我相信随着讨论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读者参与,更新的观点出现,希望能够持续。

看了5月25日的两篇文章,觉得很受启发。但讨

论时若能明确一些概念,设定一些条件,讨论则会事半功倍。我想有五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内容与形式。这次讨论均属于课本的编排形式,没有涉及内容,即好文章的选择,文章选择应该遵循多层次、多来源、多门类的原则。如果文选型课本豪放词选的不是苏轼,而是没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整体型课本选择的不是水浒传而是荡寇志呢?那么争论就没有了前提。

课内与课外。讨论中不论是哪种课本好还是“统一起来”的观点,都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之上的(俗称课内)。为实现教育的功能,课本与课外阅读辅导教材,可以相得益彰。整体型与文选型各编写一种,对应课内课外使用。在教学实践中辨别评估,根据效果综合各方面因素有选择地使用,决定哪个课内用,另一个则课外同步用。这样折中可能会好些。

知识与能力。讨论中的“各种知识”,我觉得根据大纲是相对能力而言的。知识有拼音、词汇和语法三类,或者是字词句章四类;能力则是听说读写而言。这样概念清楚了,讨论就容易具体化和可操作了。课本应突出知识与能力的脉络,做到老师心中有数,学生明白易学。

素质与觉悟。讨论中混淆了素质与觉悟的概念。根据哲学的定义,文中属于素质范畴的有:模仿、眼界、灌输、学习领域;属于觉悟范畴的有:审美、意识、兴趣、情趣。我认为课本要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手段,培养觉悟是目标。通过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审美正确、与人为善、自立自强。

递进与平行。总之,语文课本不同于自然科学类的课本,它与幼教和高教都应衔接好。在中小学各年级也应体现整体性和递进性,选择的文章大体上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如由启蒙知识到基本道德,再到个人志向,最后树立远大理想的顺序。在平行上,要注意文章的各种搭配,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史哲的,中外的,古今的协调等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