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谈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化能力培养

2009-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建华 我有话说

当今信息传播的数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中外读者可以从报刊、电台和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中获取信息,其中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影响力,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正呈急速增强的趋势。正如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时效性极强,信息上的偏离和理解上的误差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同一概念词中西方理解差异极大,中国的农村生活与西方的农场生活是两个概念,不能简单对等翻译。因此,翻译的原则应该是:译者要了解原文更应该理解原文。翻译教学必须以译者的综合能力为中心,努力增强译者的主体化。

如今,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和视频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语言除了英语之外还有其他语种。于是,信息传递中的翻译便成了国际之间相互理解的钥匙。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交流无时不受到翻译效果的影响。所以,翻译一定要规范化,而要规范化就需要译者的主体化,需要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对译者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以及译德和主动性的培养。

首先,翻译教学要培养译者新的语言能力。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着眼于培养译者的听、说、记能力;如今,译者在网上可以方便地获取电子词典,甚至是双语文本。这样,翻译工作实际上就变成了编辑和校对工作,译者成了误译或错译现象的“防火墙”。所以,今天的翻译教学重在培养译者对双语的文本语境识别能力和对双语文本是否正确匹配的判断能力。在翻译课堂上,老师是辅助角色,任务是提供材料,译者在课堂上训练双语匹配理解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化作用。总之,译者主体化教学要求培养学生上下文中准确判断词意的能力。可口可乐产品1919年曾进入中国,当时把“co-ca-cola”翻译成“蝌蝌啃蜡”,结果几乎无人问津,最终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1979年可口可乐第二次登陆中国,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在全世界征集“coca-cola”的翻译,当时剑桥的一位中国学者将其翻译为“可口可乐”,意为“口感舒适,心情舒畅”。这个翻译使可口可乐产品在中国一炮走红,畅销至今。此翻译导致的市场销售成功实质是译者主体化的成功。可见,翻译要从感觉、视觉甚至听觉等各个层面,让读者理解,方能达到最佳效果。这个翻译不是简单的双语语义对等,而是译者识别了读者的理解要求,使译者的理解和读者的理解达到了匹配。

其次,翻译教学要培养译者双语或多语文化知识。外文局局长蔡名照在06’跨文化传播论坛上的讲话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向世界说明中国,增进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重要机遇。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交流与沟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体现在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的全过程。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相容,也有差异、误解和冲突。美国的文化翻译家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必须考虑译文所处的社会大背景。翻译在于促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而非将外来文化简单地归化。因此,翻译课堂教学要多采用解释性翻译的办法,因为它既可保存源语文化的独特性,又可让读者理解外来文化,从而增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如今,只追求对他国信息的了解而无视对他国文化的理解,那就只能是失败的翻译,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也会被扭曲。奥运福娃的翻译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最初,“福娃”被翻译成“friendlies”,虽然这个单词汉语有“福气”的意思,但奥运之后,此译法难以使读者直接想到北京奥运会可爱的吉祥物。为使读者了解“福娃”真正的语义并理解它,最终将其定译为汉语拼音“Fuwa”,读者读到这个翻译时就会关注其解释部分,而它的解释部分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寓意。

另外,翻译教学译者主体化必须注重对译者社会知识的建构。在新媒体时代,英语成了主导的网络语言,而每个民族又有自己的母语,这就产生了语言的混用和语言表达的转换问题。据统计,因特网上80%的电子信函是用英文写的。在科技文章中,我们常常看到internet、 W in d o w s、K V 3 0 0 等电脑术语混用在汉语当中。电台主持直接用英语讲CCTV、NBA已经司空见惯。混用语言这种选择目的是使读者快捷高效地理解内容。其实,直接借用原文的方法有其内在的原因。首先,直接用原文比较省时,说“英国广播公司”没有“BBC”顺口。其次,用原文可以避免误解。同一个术语有不同译法,不看原文会被搞糊涂。另外,用原文可将源语中一时找不到对等译名的概念直接引入。像wushu(武术)、jiaozi(饺子)等汉语词都已直接进入英语,从而方便了各民族的交流和理解。对于翻译规约和出版政策等社会知识,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了解且理解,清楚其译法。在翻译课上,译者需增加社会知识学习,分专题、分领域讨论和学习其译法,对社会知识进行统一化理解。这样,统一翻译的规范才可以达成。

最后,博客已经成为今天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有效平台,翻译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博客技术来提高译者的翻译知识储备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总结的不同领域的双语对等语块的翻译放到博客当中,这样其他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和获取,达到知识共享且共同提高翻译能力的效果。

总之,理解的翻译才能永恒。译者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积累,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准确理解,在目的语表达时才能解释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译者为主体,加强译者三方面能力的培养。译文只有使读者既了解表面语义,又理解蕴涵之意才有生命力。在新媒体时代,只有具备了这样品质的译文才能消除误解,真正起到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了解世界,同时让世界了解自己。而语言的准确互译是双方相互理解的基本条件。翻译工作者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充分发挥翻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更要保证读者对所传播信息的正确理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