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桐胜:用责任延续爱心

2009-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不久前,“汶川记忆――张桐胜5・12地震及汶川孤儿在北京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8号展厅落幕,触动了每位观者的心弦。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军旅摄影家张桐胜在汶川地震后深入灾区现场,在20多天的

时间里踏遍重灾区,拍摄了大量纪实作品。此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就是从中遴选出的66幅。第二部分的52幅作品,是部分汶川孤儿在北京度过灾后第一个暑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情景。这118幅作品分别以黑白和彩色表现地震第一时间的真实状态和灾区孩子在北京的幸福时刻,强烈的对比既反映了无情灾难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折射出人类顽强的生存意志和人性光辉,也记录了整个社会为地震孤儿重建生活家园和心灵家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张桐胜介绍,地震发生后,他们一家都去了灾区:妻子是一名解放军医务人员,在灾区工作了56天;儿子在四川上大学,也到灾区当了志愿者。他们一家三口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视角,也有着不同的感受:“妻子更深的体会是‘召唤’,孩子看到的是‘希望’,而我感受最多的是‘责任’。”

张桐胜谈到他最难忘的一张照片:废墟中,一些水泥墙碎片、一个扭曲的篮球架、一块北川中学新校区的牌子、一根依然顽强屹立着的旗杆,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说,当时整个北川中学一片废墟,300多名师生深埋在这片泥石里。几十位同学因正在篮球架下上体育课,才侥幸躲过一场灾难。“这是一个能长久警示人们如何认识自然的永恒瞬间,让人看了难以忘怀。它定会变成一首歌谣、一个故事,被人们永远地传说着。”张桐胜语气沉重。

军旅摄影家的身份,使张桐胜的作品表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如他所说:拍摄灾难,不是为了渲染残酷的场面,而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灾难的思考和警示。当我们抚平大自然给家园造成的破坏和心灵的创伤后,这些影像却能提醒我们,警示我们。

从灾区回京后,强烈的愿望在张桐胜心中挥之不去:“仅仅奉献出视角独特的照片还不够,必须为社会、为需要帮助的人做更多事情。”他自费邀请北川中学的三位孤儿来北京过暑假,使孤儿们再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张桐胜带他们到天安门看升旗,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清华大学,到奥运场馆看比赛,带他们访问奥运冠军和文化名人。去卡拉OK歌厅时,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自5・12地震以后,他们还是第一次进歌厅。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北川孤儿们来北京的消息,人们纷纷向孩子们伸出温暖的手。孩子们没有想到异地他乡有如此多的陌生人在关心和帮助自己,他们的世界仿佛从地震后的“黑白”重新回到了彩色。当他们离开北京时,心中有感激,更有面对未来的勇气。

采访结束时,张桐胜真诚地说,对灾区人民心灵家园的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伤痛的回忆会被我们这些不曾受过地震伤害的人慢慢淡忘,但是灾区人民还需要社会的爱,希望这次摄影展能呼唤更多的人用责任心把爱心延续下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