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教育 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9-06-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精英教育让创新人才永立时代潮头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领跑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实验教育打造时代精英

在大连理工大学,每年都会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到创新实验训

练中去。学校创新实验基地一部分建在创新实验学院,一部分辐射在各院系。本科生入学后便被鼓励按照个人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以参加国内国际各种竞赛项目为驱动,或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进入导师科研课题中,参加到学校为他们准备的13个创新实验基地以及若干个科技竞赛和校外创业基地的“自主学习超市”的实践训练中。

“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学生通过实践产生兴趣后,理论知识会更扎实。”这是创新实验学院院长冯林在多年指导学生创新实验积累的经验,“我们不是给学生开某一门具体的实验课程,我们强调系统进程,学生在这儿面向的是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冯林认为,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本科毕业后的能力会比没有此项经历的学生高出一个层次。

实践锻炼能力、增长才干,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让书本上的死知识灵活运用变成活知识,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这种知识的转化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就是创新;而知识的创新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来完成。通过实践解决了实际问题、产生了社会效果,证明前人的东西为我所用、为我所掌握,人的自身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为社会所认可,进而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高校的功能是育人,其社会价值就是通过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好坏来直接体现。创新、实践能力越强,社会价值也就越高,进而高校受社会关注度也就越大,在社会上存在的依据和理由也就越坚实、牢固。

大连理工大学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应对的挑战,以社会、时代需要为己任,以永立时代潮头的气魄,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一环,把育人理念直接上升为精英人才培养。而这种精英意识的确立由来已久。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便开始系统培养这种以实践创新能力见长的精英人才。从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的创新实验教育,发展到世纪之交的从实验基本技能培训到创新实践能力逐步提升的整个大学过程的循序培养;从最初仅有2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到1995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的教学改革示范中心――创新实验中心、之后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委员会”,决定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将全校创新实验基地纳入统一管理,形成组织制度保障;再到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大学生创新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初具规模,2006年面向高考优秀学生设立创新实验强化班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各院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全面实施,2007年创新实验学院作为学校二级管理单位的建立等,学校创新实验教育新体系逐步形成――

“厚实基础、注重综合、强化实验、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个性化、双渠道(指课内、课外双渠道)、三结合(学研产结合、课内外结合和校内外结合)、四层次(指创新实验教学的基本认识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四个层次)、多模式”的创新实验教学新体系,成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

2003年以来,学生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298项次3000多人次。其中,国际奖83项次200多人次,全国奖554项次1000多人次,省级奖661项次2000多人次。学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成绩斐然,三次获得“优胜杯”,2006年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和RoboCup中国公开赛3D仿真组两项冠军,大学生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97项。大学生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学生完成科技成果百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锐意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大学终究是国家所需人才培养的主体,因此,如何履行好人才培养的职责对于大学至关重要。我们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如是说。

建校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政策倾向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一切为了育人”的良好氛围。

为使学校教育有利于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中,探索出一条相对有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为营造条件宽松、自主发展的培养环境,学校把以往按专业招生的机制转为按学科门类进行招生,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推行通识教育、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三个转变”,即:专业教育由窄口径向宽口径转变;培养模式由一体化向多元化转变;培养理念由强调共性向重视个性转变。将“打好基础、拓宽专业、加强能力、因材施教”作为教学改革的方针,充分利用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方探索,坚持发展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等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试点与推广,并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为适应研究型教学模式,学校建设了一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实施了教授或优秀副教授+青年教师的“A+B”主辅角色承担本科生课程,积极推广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研究型授课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在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特色鲜明、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的优势品牌专业;切实推进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建立分层次、多模块并与科研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实施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与课题组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等,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宜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专业提供资源和条件保障。

近3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在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996年至今,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0余项;建设成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辽宁省教学团队;3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1人获得辽宁省教学名师奖;1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1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个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7名教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19名学生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校现有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辽宁省示范性专业,1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到2008年底,本科专业总数已由1977年的27个发展到60个,覆盖理、工、经、管、文、法、哲7个学科门类。

实施精英教育、培育精英人才打造兴国强校责任意识

在2008年4月-6月,学校进行了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大会明确提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大连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框架》,即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两项保障。一个目标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三种模式是多元的培养模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两项保障是教师队伍保障和教学资源保障。它是以“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特征的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三个课程平台为一体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精英教育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过程,要求有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是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提升社会核心竞争力、为培养社会各行业的领跑者,大连理工大学勇担职责,不辱使命。

“学校已经确立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是我们实现学校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校长欧进萍看来,精英人才是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是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精英人才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加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要,学校目前正在整合相关相似学科、集结成学科群,搭建学科大平台,形成学科优势;在原有力学、能源和船舶三个专业形成一个学部的基础上,正在形成大电子、大化工、大机械、大土木的五大学部的学科整合,为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交叉专业的学习,厚基础、宽口径的“全面知识”教育,学科大类打通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跨学科修读的复合型、双专业或双学位人才培养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为他们在知识、能力创新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与科研相促进,是“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最好阐释,是大连理工60年来赢得社会美誉的原因所在。与国际知名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使企业入驻校园,在政府、企业支持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增长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在就业危机情况下增加竞争实力,获得社会对大工学生的广泛认可,提高国际知名度,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加大国际化培养力度,学校2006年设立“国际化基金”,每年拨款600万人民币,资助8个项目的国际交流项目,联合培养、文化交流、实习考察,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各类国际竞赛,选送优秀本科优秀主讲教师出国学习进修;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期间有过国外学习经历,开阔视野、放飞理想,以世界眼光审视民族发展,胸怀广阔,志存高远,成为时代前行的担当者、引领者。

学校完善第二课堂教育、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深化奖学金改革制度、设立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奖学金,倡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兴趣、扩大知识内涵,使理工科学生提升文化艺术修养,文理渗透、互为支撑,在关心、干预社会中使自身努力成才。

60年沧桑巨变,60年不懈发展。面对未来,校长欧进萍怀有美好梦想,他说:“我有一个梦想,除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国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能够相比外,除了我们的研究水平、除了成果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外,我的一个很大梦想,就是使我们的学生在国内像我们这样一流大学读书和在国外类似一流大学读书,感觉没有太大的差异,只不过是各有特长;学生到国外读书只是需要拓宽这种国际化的视野罢了;我希望能够打造这个目标,我们共同努力,把学校各项水平推向更高的高度。”

“求知问真、追求卓越、修身悟道、引领未来”。站在世界科学高峰之巅,放眼民族未来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兴旺民族大业的历史使命,必将实现新一轮的跨越。

我校勇夺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

(吕东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