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细看日本

2009-06-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石河 我有话说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度高,生存压力巨大。穿行日本,目睹这个位居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列的岛国,也明显感到发展的不平衡。中、南部日本,如东京湾地区、大阪关西地区、以及福冈、广岛等是日本最发达地区,东北部日本及日本海沿岸地区,如北海道、仙台等是日本稍落后地区。尽管存在发展的差异,但细看日本,表现出

来的却是一个逼仄而又处处注重细节、井然有序的国度。

从飞机上看这个岛国,白色海浪围绕狭长弯曲的国土从南到北数千公里均被茂盛的植被覆盖,扑入眼帘起伏的群山均是浓浓的绿色,沿海则被大片大片的城池挤满,由无数的道路串织成密网。

驱车从这多山的国家穿行,丘陵与山间均被各种树木占据,长得密密匝匝,不见天日,一棵棵参天松柏或粗或细争向天空,很少见到像杨树、桐树等这种在大陆上速生而速朽的树木。沿着蜿蜒的高速公路前行,可以真切地看到远山是一种深沉的墨绿,那是密集生长的松柏遮挡了阳光,近山及山间小丘色彩变得斑澜,间或凸显出片片红叶点缀,那是著名的日本枫树,红色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

绿荫掩映下的日本民居。马晓毅摄

庭园是日本风景画

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现城乡一体现代化后,现在一种新的城乡差别正在日渐扩大。这种城乡差别与我们中国人头脑里的城乡差别概念并不一样,是一种对自然和绿色的回归,重返乡下。人们厌倦了城市的污染、拥挤、喧嚣,逃避城市,在乡下、郊野拥有一处树木环绕的住宅成为人们的新追求。

日本村镇(所谓的乡下)民居通常也是独门独院。由于日本南北存在明显的经济差距,所以从南部九州岛到北部北海道,居民住宅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南部日本的民居面积比较大,用材比较好,屋顶用的都是好看的红色、蓝色以及黑色釉面瓦,而越往北走,就可以看到住宅面积在缩小,式样也陈旧,屋顶用的材料有的甚至是铁皮瓦。然而,仔细观察,无论南北,住宅大小,每家住宅大小不一的庭园,没有中国北方那样厚重的围墙,通透的环境可以一览无余,庭园内大多种植着松柏,且修剪得有形有样,大一些的还修有鱼池,置有奇石假山。有人讲,庭园建设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是最注重的,西方人喜欢种草,中国人喜欢种菜,而日本人则是将庭园艺术发展到极致。

走在日本的城市和村镇都会看到,庭园无论大小,主人都会在里面做足功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采用各色花草、奇石松柏、溪水小径将庭园包装,宛若一处硕大的盆景,而这盆景处处体现了主人的风格与追求。正是这一处处大小不一的“盆景”构成了日本城乡的风景画。笔者在东京曾去探访一位朋友,他住在一处公寓楼里,一进楼房一层门厅,一处狭小仅有数平方米的庭园迎面而来,庭园里高仅数尺的树木看上去已生长经年,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鲜花开得正好,假山石下竟还有一方鱼池,池中数尾日本锦鲤色彩斑澜,体长数尺,几乎占据鱼池半壁。据朋友讲,这处庭园是房东老头几十年的心血经营才成,仅这几尾锦鲤就已生长十几年。朋友说,这房东老头每天光伺候这鱼,喂食输氧保温就要花大力气,难得是十几年如一日。如此执著、如此精心的人,在日本社会并不罕见。你会过马路吗

经常有人从日本回来感叹:看看日本是如何管理城市交通的,为什么他们行人过马路都会按信号灯行动,即使没车也绝少横穿马路的?

笔者在日本期间,天天要过马路,以及与日本朋友交流,对此有两个方面的感受。一个是日本的交通设计十分人性化。以城市交通为例,日本的道路相对比较狭窄,单行线比较多,左转弯灯比较少。这样对行人过马路好处有二:一是行人不用长时间等红灯,日本专门研究过行人等红灯的忍耐极限,是45秒。马路窄、单行线多可以缩短红绿灯交换时间。二是左转弯少,可以真正实现红灯亮停,绿灯亮行,而不是因为有左转车辆,导致行人与左转车辆冲突,或者因左转灯太长,行人等得不耐烦而闯红灯。

另一个是,日本社会的交通守法意识普遍浓厚。无论是驾车者和行人都是如此。这里面有两个因素,首先,日本行人很珍惜生命,很少为了早走几秒而拿生命做儿戏。也少有人认为汽车不敢撞我。日本的法规规定,绿灯亮时,车辆是上帝,所以车辆在过路口时一般速度是很快的,如果此时撞了行人,行人十之八九要送命,而且自己要承担主要责任。相反,红灯亮时,行人是上帝,行人大可以在人行横道大迈四方步,而车辆就要在停车线外老实等着,即使右转弯的车也要慢慢的让行人先过。这是法治的力量。其次,绝大多数日本人具有从众心理,“别人都不走,我为什么走,”不能给别人造成麻烦。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只要红灯亮起,悦耳的音乐响起,无论男女老幼,都齐刷刷地停住,就是一群最闹的中学生,打打闹闹地跑过来,看见红灯也都停下来原地打闹。绝少有人看见车少就闯过去。更没有人在车流里横穿马路。

“细节决定胜负”

有人说过“细节决定胜负”这句话,这是从观察日本社会后得出的这个结论,笔者也很同意。下面剪辑的一

些日本社会的细节,均是笔者亲历。

日本的大米很好吃,许多人去日本出差,回来的时候背的是一袋日本大米。为什么好吃,天气、土壤、水是很重要因素。但从笔者来看,最重要的是生产的精细。笔者曾注意观察,无论是山间水田,还是沿海小平原,每一块水田里的稻秧都是横看横成行,竖看竖成行,绝无差错。

从福冈到仙台上下几千里,大巴司机是一位中年人,跟随我们几天,每天都在车门处放一块白毛巾,湿的,让我们上下车时鞋底是干净的,他的车里也是干净的。

从箱根到太平洋边的热海市,我们去坐公交车,笔者吃惊地看到,车次牌上清清楚楚注明几时几分一班车,精确到分,笔者就等着看。果然,距时刻表还有一分钟的时候,公交车出现在视线里,在车站停稳时正好是正点。要知道这是公交车,能精确到分,那不令人惊叹吗?

周日傍晚,从日光回东京的高速公路上车辆很多,休假的人正往家里赶。两条行车道上车辆缓缓而行,时停时开,旁边的紧急停车线上一辆车没有,没有车急着往前冲,也没有车来回并线,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徐徐前行。

东京地铁密如蛛网,人流汹涌。笔者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时,车票不慎被刷卡机?了,找到值班人员,他竟将这台刷卡机打开,从数百张车票里找出笔者的那张车票,且边鞠躬边表达歉意。

日本人出门都喜欢带一把伞,而且是长柄的伞。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机器,里面是塑料袋,把伞往里面一插,套一个袋子再拉出来,提着雨伞进屋内就不会有水滴出来。笔者在日本期间,常有雨天,从未感到哪儿湿漉漉的。连公交车上也都有一个放置雨伞的桶。

东京银座街头的乞讨者。马晓毅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