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家文物局及专家回应有关质疑

2009-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6月21日电从6月13日开始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工作,在吸引了大量眼球的同时,也备受争议,尤其是网上的质疑声尤甚。

记者收集整理了网上的声音后,就最集中的三个焦点问题采访了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和部分专家。

焦点一:秦俑博物馆有权大规模

发掘秦俑坑吗?

秦俑博物馆考古队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是有法律依据的。

兵马俑自1974年3月发现以来,国家文物局委托陕西省组织的秦俑考古队共发掘出1000多件秦俑。在1989年和1994年,又先后发掘了三号坑的全部以及二号坑的局部。今年3月份,秦俑博物馆取得了国家文物局的团体领队考古发掘资质,从能力上说具备了对出土文物的保护能力。今年,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秦俑考古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

在对秦俑一号坑发掘的报道中,许多媒体都提到,秦俑博物馆将用五年完成2000平方米的发掘。于是人们担心,如此大规模发掘秦俑坑的时机成熟了吗?其实,这是误解。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秦俑博物馆考古队在第三次发掘前设计了一个五年的考古发掘规划,但国家文物局目前批准的是今年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换句话说,考古项目是一年一审批的,如果今年这200平方米的发掘工作因各种原因效果不够好,明年就得不到批准,就不能继续发掘了。

据了解,一号坑总面积约14000平方米,1974年第一次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1985年第二次发掘因技术问题仅一年就停止并全部回填。相对12000平方米的未发掘面积,今年的200平方米只是具有探索性质的发掘,实在算不得大规模。

焦点二:为什么要对一号坑进行主动发掘?

我国的考古发掘始终以“抢救性”发掘为原则,考古发掘以配合国家基础建设为主要任务,而国家文物局每年批准的主动发掘严格控制在10%以下。所谓“抢救性”发掘,通常是指当文物受到基建、被盗、自然等因素的严重威胁时而进行的被迫发掘。显然,本次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不属此列。为什么要主动发掘秦俑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认为,本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秦俑的保护。他的观点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认定。

由于秦俑一号坑绝大部分面积没有发掘,这就意味着对其中的大量信息只能进行推断。目前,学界对秦俑的身份、俑阵的规模、功能,甚至这些兵马俑是为谁陪葬都有分歧。刘庆柱认为,争议是必然的,因为人们了解到的信息太少了。“信息越不完整,争议空间就越大,给人们的疑惑也就越多。”事隔20多年的再一次发掘,方法、技术、理念都有了相当的进步。通过新一轮的发掘,有可能解决一些遗留的问题,发现一些过去可能被忽略的迹象,进而更加准确、甚至精确地还原当时的历史信息。他举例说,大家都知道立俑手里拿着东西,但是什么却不知道。过去限于技术水平,对与淤泥混在一起的木质无法提取信息,而现在新的技术可以提取出有效信息,并最终复原当时的情况。这种考古发现对于推定秦俑的身份、功能都有重要意义。“这是在恢复完整的人类记忆。”刘庆柱说。

焦点三:出土陶俑的彩绘能保护下来吗?

出土陶俑彩绘的保护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鉴于以往的教训,人们害怕看到陶俑出土后从“彩色”变成“黑白”的事情重演。对此,被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以前的发掘确实有过遗憾,但现在的技术水平和那时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不少国际难题都被攻克了。

据介绍,作为国家文物局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秦俑博物馆与德国相关文物保护机构合作,针对彩绘陶俑身上、脸上的彩绘保护问题,进行了长达19年的探索和研究,研发出了一套适用于发掘现场的彩绘保护工艺,并成功地保护了出土的彩绘秦俑,从而使原来出土几分钟内就“颜色尽失”的秦兵马俑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目前这项保护技术基本成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文物科技专家向记者明确表示:秦俑彩绘的现场保护不成问题。

刘庆柱还从另一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一号坑在历史上曾经受过水浸、火烧等,陶俑的色彩大多消失了,目前出土的基本都是彩色的痕迹,因而完整彩绘俑出现的可能性最多为0.1%。从这个角度讲,即便彩绘技术还不够完善造成一定的损害,但由于使用的范围很小,也不会形成太大的遗憾,而对于更大范围的未出土的彩俑来说,这就是一种保护。“考古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但不能因怕遗憾就总不动。考古学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进和发展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