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塔里木河下游重陷生态危机

2009-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通讯员 王新国 我有话说

●灌溉缺水,7961亩人工胡杨林和670余亩青杨林全部枯死

●水位下降,60万亩胡杨林、红柳、罗布麻身临绝境

●国家投巨资综合治理塔里木河的成果岌岌可危

昔日风光怡人的塔里木河沿岸。(资料照片)

珍贵的地下水只够用来浇灌棉田。黄成德摄

“原来一望无际的绿色植被,如今一片黄沙,沙化越来越快,我心疼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4团护林员王明旭的话语里透着无奈。

护林员李锐近日指着218国道旁的胡杨说:“胡杨林叶片从原来的齿状形变成了柳叶形,就是因为没有水。”

……

可喜的生态“逆转”,再次出现危机

塔里木河流域总面积有102万平方公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干旱地区居民的“母亲河”。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塔里木河流域大规模开荒造田,新增耕地造成用水量猛增,使中下游河道的来水量逐年减少。

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投入巨资开始治理塔里木河。2000年5月,首次从兵团农二师大西海水库向下游输水。经过9次大规模的“输液治疗”,干涸了30年的台特玛湖重现碧波万顷景色,大片胡杨林焕发生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重返故园。塔里木河下游也出现了可喜的生态“逆转”,降水量、空气湿度开始增多,沙尘暴、浮尘天气则不断减少。

然而,从2007年开始,可怕的生态危机再次降临:随着来水量的减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灌水总量锐减,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严重影响了绿色走廊的生态恢复和团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严重的干旱缺水,使得万亩防风林干枯,野生胡杨林叶片萎缩,灾害频繁,风力逐年加大,沙尘天气逐年增加。

记者来到34团11连野生植被保护区,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悲惨景象:植被干枯稀少,野生胡杨叶片萎缩,红柳奄奄一息……

地下水位下降,给当地地表植被带来恶劣影响。今夏人们最明显的感觉是:垦区绿色明显减少,许多植被到6月份还未吐绿。部分树木正在慢慢地枯萎死亡。33团通往7连沿线的一些林带,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木如今已大面积死亡。

生存环境“恶劣”,亟须生态用水

因为缺水,塔里木河下游的县乡和团场,正面临生存的严重威胁。

15万人畜饮水困难、50万亩良田面临绝收、5.83万亩天然次生胡杨林和1.77万亩灌木林期待“新生”……国家综合治理塔河的成果岌岌可危。

由于处于沙漠气候条件下,塔里木垦区夏季室外最高气温超过40度,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四季干旱少雨。

自今年的晚春播工作一开始,有关部门就发出警告,今年将是一个严重的枯水年。事隔不到60天,一个可怕的事实终于摆在了人们面前:沿塔里木河上游没有下过一场透墒雨,水源严重不足……

为抢救棉花,广大兵团职工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开源节流,保生产。他们从排碱渠中把含碱量超标的水抽到灌渠中混合以增加水量,结果却造成许多果树得根腐病、腐烂病。在34团11连4条田地头,承包职工杨廷治哭诉道:“往年我承包的这块棉田亩产可达450公斤,今年因干旱缺水,棉花高度只有30公分,看来亩产能达280公斤就很不错了,亩减产在170公斤以上,亏损已成定局。”

期待林木“重生”,让绿色走廊长青

面对极度恶劣的现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对垦区内所有灌溉作物实行100%的节水灌溉,全垦区45万亩土地全部实行了高新节水灌溉。

垦区干部职工群众牢固树立抗旱意识,节约用水,团场每年都投入千万元巨资用于团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仅33团3年来就投资1.5亿多元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低产田、渠道双防、平整土地等,全团10万亩棉田全部实施膜下滴灌、加压滴灌、移动加压灌等节水技术。

今年的缺水不仅影响到了农业生产,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人畜的饮用水。因为缺水,自来水无法正常供应,劳累一天的农工们有的只能饮用碱盐严重超标的涝坝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6月初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开发水土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对继续违规、违纪、渎职、失职的相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处、有处必严。目的只有一个:规范水土开发行为,作好生态卫士。

保护与建设“并重”,走生态农业之路

数十年来,居住在塔里木河下游的农二师6万居民与风沙不断抗争,采取了各种抵御自然灾害的措施。

“我们团用3年的时间建成了一条11.7公里长、200米宽的防风固沙林,如同一道‘绿色长城’,将步步进逼的库姆塔格沙漠牢牢锁住……”31团林业站站长王小兵深有感触地说。

农二师有4个团场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塔里木河下游,缺水干旱、严重的盐碱及沙尘暴等制约着团场经济的发展。面对严重的沙漠化危害,居住在这里的6万多名职工群众以国家实施“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工程为契机,治沙植树种草,大兴农田林网、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国家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防风基干林100余公里,完成荒漠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65万亩和4.5万亩,对垦区内的60余万亩天然次生胡杨、灌木林实行了封育管理,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沙屏障,把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即将“握手”之处拦腰斩断,确保了绿色走廊的畅通。

他们还在生态经济林中种植了红柳、罗布麻、甘草、红枣、苜蓿、葡萄、麻黄草等经济作物,在有效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效益、减少自然灾害的同时,每亩林地平均每年获得100元以上的直接效益。

如果把兵团农二师今年在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中栽植的生态林木按种植间距排列起来,总长度可达7000公里,是“绿色走廊”总长的18倍,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2圈,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其长远的生态保护价值更不可估量。

“我把所承包的5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树,眼前虽然失去了一些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才能在这里生存下去,值!”农二师34团16连职工陈新立说。

正在棉田改林床施工现场的农二师33团职工刘恒说道:“去年,由于严重缺水,棉花大幅减产,今年,团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职工种植生态林木,我就把这400亩棉田拿出来种植红枣,希望有好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我们选择了生态效益。处在‘风头水尾’的位置上,没有生态环境的保证,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既不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不是对未来发展负责任的表现。”在谈及“退棉还林”时,农二师34团团长薛利这样说。

楼兰的阴影“笼罩”,综合治理任重道远

告急:农二师33团3000亩高产棉田绝收……

告急:农二师恰拉水库所存水量最多只能维持到7月中旬……

告急:国家投巨资的综合治理塔里木河的成果岌岌可危……

6月19日,记者来到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举世闻名的“绿色走廊”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绿色走廊”沿线的农二师塔里木垦区6万多职工群众,已与摄氏30多度的高温天气抗争了20多天,他们的生活用水、用电已经受到限制。

与降雨量减少相伴的是,土地沙漠化进程加快、沙尘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今年,垦区内先后6次受到大风危害,有10万亩/次的棉花先后4次重播,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近10万亩地驰名中外的香梨因缺水、高温导致授粉严重不足,减产40%左右,经济损失8000万元左右。

农二师虽然对垦区内的所有灌溉作物实行了节水灌溉,但仍不能解决垦区7月至8月缺水问题。目前,33团轻度干旱的土地面积达到3万亩、中度干旱的有3.2万亩、重度干旱的有1.1万亩,全团受旱人数3194人,已造成经济损失955万元。

“我这59亩棉花长势非常好,本来预计今年能有一个好的产量,增加一些收入。哪想到,现在的干旱使棉花上的棉铃都掉了下来,没有了棉铃,哪来的棉花?一年的收入又没有了。”34团5连职工王家福忧心忡忡地说。

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介绍,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塔里木河上游的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的来水量呈现减少趋势,比近8年同期平均水量减少13%,尤其是今年5月为历史上少有的特枯月份,比正常年偏少19%。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水政水资源处副处长何宇说,由于源流的来水量减少,目前,源流向塔里木河干流的下泄水量仅为1.58亿立方米,比近8年同期平均水量减少60%。受此影响,干流的断流点已上移至塔里木河上游的新其满站以上,断流河段长约1100公里。

干旱、少雨、缺水是主要原因,但透过这一问题的表面,人们又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沿塔里木河一线上游扩库、中游打坝、下游断流的恶性循环是否得到了根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否得到了扭转?水资源综合协调、合理开发利用的潜力还有多大?这些,都需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对待并切实加以解决。

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源流耕地面积不断增大,大量的水经过土地灌溉后由排碱渠流入塔河,致使枯水期塔河水质恶化。同时,还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目前,流域内盐碱化面积已达50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塔里木河流域的天然绿洲是新疆的一道重要生态防线,具有战略意义。如果失去走廊绿洲这一生态屏障,将会使新疆与内地的第二条动脉线断开,直接危及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毁灭绿色走廊农业。塔里木河治理才刚刚开始,但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难……

塔里木河沿岸残存的千年古胡杨。黄成德摄

5.83万亩天然次生胡杨林和1.77万亩灌木林期待“新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