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研究经济理论要多读原著

2009-06-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或许是社会上人才需求指导教育学科设置的缘故,也或许是眼下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经济走势,走进书店会发现,经济类书籍占据了国内出版业相当大的比重,它们中有的是纯粹的经济理论论述,有的是用通俗化的经济理论来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类著作,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提出要尊重原著、多读

原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邱兆祥就是其中一位坚定的原著“粉丝”。

记者:邱教授,为什么从事经济理论研究要多读原著?这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

邱兆祥: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十分重视阅读原著。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恩格斯在一封写给德国《社会主义月刊》青年编辑布洛赫的信中谈及如何学习和研究唯物史观问题时曾说道:“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也是如此。要系统掌握经济理论观点、方法、体系及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必须认真学习经济原著。各种教材或辅导材料,对于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虽然是有作用的,但它们并不能代替对“原汁原味”的经济原著的学习和研究。

经济类“原著”,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经济学中的经典名著。它们是功底扎实的学者长时间潜心研究某一领域并有所独创或创新,再经过艰苦的写作,才得以向大众展示的成果,大多具有长久不衰和难以逾越的价值。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深切体会大师们在研究成果中的思想内涵、独到的见解及其在经济学理论上的贡献。

记者:难道“新不如旧”?您如何理解经济理论中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邱兆祥: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任何学者的研究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即使是某一学科的开山鼻祖,在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或立帜标新时,也离不开吸纳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经济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长期累积特点。厚实的学术功底是撰写出有重大学术价值研究成果的必备条件,否则难免“先天不足”。如果学术功底不牢,缺乏基础理论修养,分析问题就难有深度,理论观点难有厚度,学术视野难有广度。因此,学者能不能成大器,学术功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那么,经济理论工作者怎样才能打牢学术功底呢?

邱兆祥:我认为,打好学术功底要做到“三勤”,即勤读、勤思、勤研。经济是社会科学领域里发展最为迅速,流派众多,名家辈出的研究领域之一。现代经济学名家的著述之多,浩如烟海,要都去涉猎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你要掌握经济研究的基本原理,至少有三本书必须认真阅读。一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二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三是凯恩斯的《货币通论》。现代经济理论的精华主要凝结在以这三本经典之作为基础的名著之中。此外,还必须要把自己主攻或感兴趣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读遍,比如弗里德曼、托宾、马克维茨、斯科尔斯、默顿等大师的代表性作品。

记者: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经济类书籍专业性强,可读性差,原著更是晦涩难懂,艰于阅读”。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邱兆祥:翻开一些经济类著作,映入眼帘的是大量专业性的名词术语,种种干巴的符号数字、图表和艰涩的文字分析。读这些书特别是啃经济类经典原著确实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下大功夫才行。

在当今学术界浮躁之风颇盛的环境下,从事经济研究的人不读原著或读的有限,已是普遍现象。有的人往往满足于能背诵几个时髦的概念,能记住几段大师的精彩词句或几个公式模型,装点门面。现在国内高等财经院校的研究生读书,不少人主要是为了取得文凭和学位资格,目的不是做学问。硕士2―3年,博士3―4年,时间有限,课程又多,要掌握经济学有关知识,只能向参考书求援。

对于自己选定的经典名著,要做到通读、精读和深读,反复阅读,反复钻研,经年累月的苦守,从整体上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和科学体系,领会蕴含其中的理论和方法。一部部经济名著,犹如一座座金山,掌握一部大书,即如同挖掘到一座金山,开山虽难虽苦,但却会有取之不竭,终生享用之功效。

邱兆祥,1941年6月生,湖北利川市人。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西南财经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