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举旗帜 围绕大局 服务人民 改革创新

2009-06-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六十年・光明颂歌

光明颂・光明日报六十年感怀(四首)

云杉

时值光明日报六十周年之际,作为报纸的忠实读者和报社发展变化的

见证者感慨良多,草成小诗四首以示祝贺。

(一)

甲子风云喜逢辰,徐徐开卷见“光明”。

源头活水涓风里,墨香融融似故人。

(二)

惯览东西南北中,低吟浅唱近民声。

答疑解惑担道义,析事明理论古今。

(三)

长诗短赋皆有神,大块文章擅写真。

满园芬芳关不住,知音岂止是书生。

(四)

笔底波澜纸上情,文明薪火赖传承。

长歌一曲光明颂,半亩方塘任驰骋。

作于二○○九年六月

《光明日报》发刊词(节选)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六日)

光明照耀东方大陆,人民胜利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产生在拥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口的亚洲大国内,自然将使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风云变色。

在震撼全世界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巨浪中,《光明日报》在全国革命领导中心的北平市发刊,这并不是偶然的。

团结一致,建设民主新中国,这是《光明日报》所要向全国人士提出的一点希望。

让我们大家首先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使光明照耀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照耀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首任总编辑胡愈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节选)

(1978年5月11日)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自居,实践证明他们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政治骗子。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革命导师这种尊重实践的严肃的科学态度,给我们极大的教育。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的;并不认为只要是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了。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毫无偏见。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光明六十年・经典重温

庆祝光明日报创刊三十五周年朱屺瞻画(1984年)

喜上眉梢齐白石画(1952年)

质沿古意文变今情张海书(二○○九年)

光昭三界明焕八荒欧阳中石书(一九九九年)

报导春风五十年娄师白画(1999年)

向着光明争创一流

――庆祝光明日报创刊60周年朗诵歌咏大赛侧记

本报记者甄澄谢文

60年一个甲子,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而对于一份经历了60年风雨沧桑,承载着荣光与辉煌的报纸来说,更有着说不完的纪念和感怀。在光明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6月19日下午,报社职工济济一堂,举行了《光明颂歌》朗诵歌咏大赛。让历史告诉未来,歌以咏志、诗为心声,全体光明人表达了他们心中所蕴积的感动与情怀。

回顾历史:我们收获自豪

今年6月16日,是光明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日。社庆到来之前,在编委会的领导下,机关党委、工会和光明艺术团很快拿出了此次活动的具体方案。节目报名纷至沓来,大家热情出乎意料。

短短十天,各个部门有的以良将担纲,有的集体上阵,19个节目排练成形。大合唱《歌唱祖国》首先登场,今年新中国也将迎来60年大庆,两个60年,我们与新中国共同前进。三句半《社庆60年有感》,将报社点滴变化与社会大事相结合,轻松有趣。文摘报记者刘利国朗诵的王蒙《青春万岁》卷首诗,让那些当年风华正茂就走进报社大门的同志,心中升起一种久别的情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由团委的年轻人重又铿锵诵出:“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的。”老同志的眼眶湿润了,年轻人的心被震动了。这篇刊登于1978年5月11日本报头版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它让历史永远铭记光明日报。正是这种精神,激励光明日报人铁肩担道义,新闻报国,志在一流。60年来,光明日报在新中国新闻史上实现了许多的第一:率先实现报纸版面竖排改横排,率先告别铅与火、实现光与电,率先建立采编工作电子平台……60年来,光明日报与党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以面向知识界的独特视角和风格,记录着新中国的光辉历程,播洒着先进文化的真理光辉,为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面向时代:我们与人民同行

网络部编辑朗诵的中南大学教授陈赫写给光明日报社庆的《改革开放,我的重生父母》一诗,表达了他家几代人60年中对光明日报不变的情意和感恩之心,让我们回忆起与知识分子读者携手相伴一路走来的情景,感悟之余,更增加了一份责任感。

作为一张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大报,光明日报始终把办出让广大知识界喜闻乐见的报纸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60年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成为光明日报的作者与朋友,为光明日报增光添彩。《听,有这样一个声音》,是我报率先推出优秀教师代表孟二冬事迹后,北大学子的有感而作,那真诚的心灵呼唤,再一次让我们感到新闻工作责任的重大。科技部记者胡其峰以他极富感染力的朗诵,为我们再现了诗人臧克家《有的人》中的警句,阵阵掌声是光明日报人的共鸣。

进入新时代,光明日报创办了“光明讲坛”、“国学”、“中华民族大家庭巡礼”、“调查报告”等专版,“百城赋”、“母校礼赞”、“光明时评”等专栏,进一步突出了光明日报的文化品格。演出中,以方言朗诵的《百城赋》选段,记录了盛世华章和光明日报人的创新精神。

光明日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这正是《光明日报优秀报道朗诵》所要传递的讯息。2008年,地震的悲怆、奥运的荣光,本报记者笔下的精彩言论和报道,在年轻同志的诵读中,再一次显示出光明日报人那份心灵的坚守。国际部记者汪嘉波以一首自编自演的《与共和国同行》,传递出一份有着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的老报纸的气度和胸怀。

展望未来:我们“光明在望”

主持人落落大方;表演者信心十足;观众兴致勃勃,这是一幕多么动人的大家庭的场景啊……合唱《我的祖国》、《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荡起双桨》、《隐形的翅膀》,集体朗诵《西柏坡秋歌》、《青春组诗》,独唱《天路》、《最初的梦想》,每一个节目都饱含我们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为本报题辞:“团结起来光明在望”。我们的报纸以“光明”命名,就注定了它所肩负的使命和前进的方向。最后一个节目是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演出活动推向了高潮。

六十载春华秋实,几代人披荆斩棘。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进一步显著提高报业集团的新闻生产力,实现权威性的文化影响力,这是光明日报所有员工在歌咏朗诵中发出的共同心声。展望未来,志存高远!正如总编辑苟天林新创作的《光明之歌》所言:历史之光非绝响,未来之光遥可见。我辈生命皆有限,光明之火薪相传。

光明六十年・名人往来

郭沫若

郭沫若是五六十年代为《光明日报》撰稿最多的第一大名家,除了必须发表的他在一些会议的开(闭)幕词、报告以及外交电文、某些书信、书序、答记者问等文字之外,自1950年3月至1965年8月,《光明日报》先后刊登郭沫若投寄的《读了〈记殷墟周殉人之史实〉》、六谈《胡笳十八拍》、核校弹词《再生缘》。至于辩论《兰亭序》的真伪,郭沫若前后总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第二篇文章《〈兰亭序〉与老庄思想》发表在《光明日报》(1965年8月),这也是他直接投《光明日报》的最后一篇带学术研讨性的文章。

周谷城

周谷城先生生前曾说过,他“一辈子就只干了三件事:教学、科研和反帝爱国”,并引以为豪。他一生活到99岁,除“一笔二史”,出版了两部通史,即《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还在报章上发表过240余篇文章,其中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有25篇。从1951年9月1日发表的第一篇《古代对天地之认识――释玄黄》始,迄止1988年6月15日的最后一篇《加强近代史的研究》,前后历时38年之久。由此可见,周谷老与光明日报社情谊之深。25篇文章中,以他本人署名发表的有23篇,根据本报记者采访整理发表的言论两篇。就年份显示的数据看,50年代7篇,60年代8篇,70年代4篇,80年代6篇。

周培源

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周培源对这个问题也十分关心,并以科学家的身份来参加这个讨论。当时周培源在中国科协担任领导工作,当真理标准讨论开始时,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个党组,在方毅同志的主持下,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支持《光明日报》这个行动。这个会议,周培源参加了。

稍后周培源、郭罗基、武际可联名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加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文章。文章的核心部分,从“自然科学理论来源于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实践是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自然科学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自然科学理论同实践的关系,特别强调科学实验对科学理论的作用。

文章见报后,光明日报编辑部按照周培源的请求,把这篇文章印出来送给他带到美国去,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

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向广大读者奉献了大量的文学精品。其中许多散文、随笔、文艺评论类作品,是在报纸上发表的。作为在文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一张报纸,《光明日报》也刊发了巴金的一些作品。上世纪50、60年代,巴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的作品,像1955年9月24日《文艺生活》版上《让每个人的青春都开放美丽的花朵》,是为当时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而作的。

十年文革“浩劫”中,巴金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的权利。但他订了《光明日报》,一直很注意阅读《光明日报》。重返文坛后,巴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勤奋笔耕,写作和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给《光明日报》写稿。1981年10月21日,《光明日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发表了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一文。巴金老人为现代文学馆殚精竭虑,有口皆碑。

华罗庚

1975年,华罗庚从哈尔滨107招待所给本报寄来一篇题为《学步十年――参加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活动的点滴体会》的文章,报社立即送排字车间排出,一方面送给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审阅,一方面寄给仍在哈尔滨的华罗庚定稿。不久,华罗庚因病回到了北京,报社派人去探望后才知道,华罗庚由于过度疲劳,心肌梗塞症发作,被送到哈尔滨抢救。病情刚有所好转,他便在病床上把十年来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的经验和体会写成了《学步十年》一文,寄给了《光明日报》。文革之前,他就与光明日报有很密切的联系,光明日报有几位记者是他的老朋友。

钱三强

钱三强是一位大科学家,是科学界一位巨星。他是《光明日报》的老朋友,很喜欢读《光明日报》,曾多次拨冗为光明日报撰稿。他曾题词称赞《光明日报》是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1991年,光明日报举行“科技工作者建议”有奖征文活动,钱老等四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发展核电事业――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唯一出路”一文获一等奖。颁奖会是在报社会议室举行的。那天,钱三强提前十几分钟,第一个来到报社会议室,可见他对报社工作的支持。事后才知,那时他刚刚病愈出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