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孩子添一块垫脚石

2009-06-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阿鲁 我有话说

城市的父母经常这么“威胁”不爱学习的孩子:“再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去打工!”但对另一群孩子来讲,这不是威胁,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人生而平等”只是一个愿望而不是现实,就有那么一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体验到了不平等。他们跟着来城市打工的父母,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同时也成为城市福利的被遗忘者。户口、医疗、

教育……这些城市孩子坐着就能享受到的优势资源,同样身在城市的他们踮起脚尖也够不到。城市里有许多大小不一的书店,每间书店都把和教育有关的书籍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但这都与他们无关。城市的父母早已开始自我研习在学校教育之外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但对同样身在城市的他们来讲,能去哪个学校上学、能读到几年级,还是个悬而未决的命题。

但书店总应该有个角落能够放得下这样一本书,一本和他们有关的书。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伍美珍,是儿童教育方面的行家,写过不少探讨学生心理、亲子关系的畅销书;另一位作者刘君早是一个记者,执著于陈述事实、揭开真相。他们的合作,促成了这本关注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的报告文学《蓝天下的课桌》的诞生。它以新闻纪实的方式,以文学化的语言,用小孩子的大朋友的语气,讲述了鲁达欣、彩虹、花雨晴、林益乐、胡芸、孙思甜这六个身在城市的农村孩子求学路程的悲喜。真实,却不冷漠;饱含感情,但公正无偏颇。

蓝天下的课桌,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名字;农民工子女,却是一个暗含了悲伤的称呼。课桌,本无贵贱之分,可惜,在教育资源宝贵的藩篱外,在户籍制度森严的高墙下,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同等的机会坐在一样的课桌前上课。农民工子女,他们只能在城郊破旧的教室上课,有时还上不完一个学期;他们没有音乐、美术、体育老师,更别提去夏令营、暑期实践了;他们有一所叫做“天使”的学校,但这所专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却因资金紧张、设施落后,未能通过合格验收。可是,这些孩子并不气馁――小彩虹拿着她小学时期的一摞奖状,敲开了一所重点初中校长的办公室,跟校长说:“我没有钱,我拿我的成绩换一个读书的机会。”

难道要每一个孩子都这么早早为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资源而奋斗吗?不!这就是这本书写作的目的:作者希望他们的的书成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上学的垫脚石,让所存在过的成为历史故事。

作者在书里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你们知道影响了海伦・凯勒一生的人是谁吗。所有学生中,只有花雨晴一个知道――“苏利文老师”。在苦难中绽开的幼苗才懂得土壤的肥沃和无私。农民工子女们面临着失学和困顿,他们失聪、他们失明、他们失去母亲、他们失去家乡、他们失去和其他同龄人享受同样教育的权利,但他们却不会失去“苏利文老师”。作者美珍姐姐和君早叔叔无疑也是他们的“苏利文老师”。

这些“苏利文老师”为他们打开学校的大门、打开知识的大门、打开社会的大门,也打开了社会了解他们的大门。“苏利文老师”为他们、为许多可能成为他们的孩子奔走诉求,用各种方式寻求社会对他们帮助的最大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震动,一起去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蓝天下的课桌”上“共同进步”的梦想。“少年强则中国强”,当所有孩子都毫无差别地站在同一面国旗下敬礼的时候,国家的富强何愁不能永继?

再拿起《蓝天下的课桌》――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名字,它不应该仅仅蜷缩于书店的一角,它应该以最张扬的姿势铺展开来,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要再让孩子自己使劲踮着脚尖,大家都应该伸出手来,扶孩子一把。我们相信文学的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