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牛牯扑

2009-06-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简福海 我有话说

此山叫牛牯扑,一个乡野气息浓厚的名字,却注定要在时代的幕布上涂抹鲜亮的一笔。

1929年,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的毛泽东身患疟疾,形惫心疲。8月21日,他化名“杨先生”,来到牛牯扑,入住华兴楼,为安全起见,后搬到青山下一间临时搭盖的竹寮养病。就是这间简陋的竹寮,毛泽东为它亲手研墨挥笔劲书“饶丰书

房”;就是这间书房,一豆微烛在长夜里跳跃,照亮了一颗失意苦闷的心灵。9月17日,当地反动民团突然扑来,山峭路陡,沉疴在身的毛泽东无法行走,担架也派不上用场,村民陈添裕毅然背起魁梧的毛泽东,倒穿草鞋,一步一移地往数里远的雨顶坪转移。

青山依旧在,人烟已杳杳。当年有五十余户人家的山村,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幸好,竹寮遗迹尚存,且在毛泽东曾经圈养马匹处,建起了永定县级革命历史遗迹――毛主席纪念亭。

纪念亭小巧素朴,亭前芭蕉葱葱,樟树郁郁,一年四季朝伴山岚,暮隐薄雾,却并不寂寞。1953年国庆节,毛泽东专电邀请陈添裕到天安门城楼观礼。2004年10月,当年担任毛泽东警卫的粟裕将军,其女儿粟慧玲与丈夫陈小鲁(陈毅之子)来此寻访父辈的革命足迹。

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任何标记的三家村,一个平凡渺小如一滴水的革命基地,一个普通得毫不起眼的农村民兵,让革命者和革命者的后代如此牵挂!是为了报答舍命相救的恩人?抑或为了牢记一段烽火岁月?

历史不会忘记,在牛牯扑的日子,是当地百姓从牙缝里挤出肉、蛋给伟人滋补身体;是当地百姓冒险涉危,突破重重关卡去山下为伟人求医索药;是当地百姓想方设法从各地搜集报刊和信息,让身处一隅的伟人在心力交瘁之时,仍能把握波谲云诡的时势,引而待发。纵使岁月脆弱,脆弱到一个挥手定乾坤的伟人在历史生死关头无奈卸甲,脆弱到卸甲的伟人只能攀伏在一个孱弱的肩背上突围避险,人民群众的众手拱卫却让一个俯曲的肩背,一双倒穿的草鞋,可以背负一代伟人,承载一段历史,并让这段历史穿越浩渺时空,令人永远铭刻心间。

一身弱骨背起伟人,脱离险境;又有一副担架抬起伟人,走进临江楼。终于,面对一阵接一阵劲厉的秋风,面对“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壮阔景象,在豪情满怀地写下“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后,伟岸的身躯愈加挺拔,昂然步入古田,一个永放光芒的会议由此诞生,历史的巨舰从此拨正了航向,乘风破浪,直挂沧海。

青山有幸,留下了伟人的足迹;牛牯扑有幸,留下了历史的足迹;而我有幸,在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里,能够追寻这历史深处永不磨灭的足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