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青春和农村相拥

2009-06-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掘西村党支部副书记 张卫卫 我有话说

人物小传:张卫卫,女,江苏省南通市人,1986年1月出生, 200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8 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

去年八月,刚毕业的我提着行囊来到掘西村,还是个

稚嫩的女孩,村书记用他坚实有力的握手表示欢迎,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来自农村这片土地的厚重。转眼大半年过去了,这种厚重变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让我把自己的青春和农村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沉下去获得“发言权”

农村对我来说,是熟悉且陌生的,熟悉的是记忆中闲适的农村生活,陌生的是眼前摸不清方向的村官工作。在忐忑的心情中,我接到了村委会给我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分管村里一个组的村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上任第一天,我就虚心向村委会干部们请教村务琐碎,同时加班加点查看办公室里关于村里的各种资料文献。在同事的提醒下,我又主动找到村委会退休的老同志和村里有威信的村民,带我走家串户,熟悉民情,向他们请教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

半个多月,我一直保持这样一个状态,很多村务工作渐渐上手,很多人也慢慢熟悉起来。“熟悉情况,理顺关系,才能把外面的好的东西带进来,把农民需要的东西带进来,才能使这个村的村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现代化农民。”虚心求教,耐心走访,使我获得村务会议上的“发言权”,而这番表态,也成为了我之后工作努力的目标。

村官更像一个使者

2008年8月,我上任的第二个月,掘西村九组有一户村民的母亲因交通意外造成死亡,在法院判决肇事方赔偿的情况下,肇事方并没有及时履行法院的判决。我知道此事后立刻上网搜集资料并跟律师进行咨询,为该户村民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信息,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赔偿金五万元。

这件事使我切身感觉到,大学生来到农村,就像一个使者,是来填补农村的盲点,来宣传和实施国家对农村的一系列政策的。定位更加明确,我以更热情的态度投入到掘西村的村官工作。

2008年9月,农村实施新型养老保险。我逐户分发宣传单并向村民详细讲解政策的好处和便利。

2008年11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推进。我利用四天早晚下村逐户收取医疗保险费。

2009年4月,国家给农民发放补助。我挨家挨户地核对土地承包面积及补贴作物的面积、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码、一折通号码,保证了每户的一折通都准确无误。

还有企业征用土地补贴发放,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等等,在充当使者的快乐中,我也收获着乡亲们的淳朴和增长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喜欢农村,更爱这里的人

“村里杂事最多,村民的事最麻烦,村里或多或少会有几个刁民。”这是我还未上任就听到的一句话。但是在与农民的不断接触中,我却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与善良。

去年冬天,我到村里收合作医疗费,由于忘记带手套,手被冻得红通通的,一位老奶奶看见了连忙拿了一副自己织的手套硬塞给我,连说:“孩子,天冷的,这是我自己织的手套,快戴上,别冻着了。”村民们是把我们当孩子疼的,当时一股暖流就涌进了我的心里。

掘西村很多村民家里都种有胡桑,用来养蚕。一次我在办公室值班,有村民打电话来说毛毛虫爬了满屋子都是,要出人命了。我们吓了一跳,于是我和另一个村官心急如焚地赶了过去。结果发现是因为那个农户家门前的胡桑种植太紧密了,导致毛毛虫成灾,我们想到最近村里要安装下水管道从这里过,所以就提议把路旁的两排胡桑挖了,由集体赔偿养蚕户一些损失。农户接受了,很配合我们的工作,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懂得农民需求的好“官”。

或许,大学生村官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在这片平凡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却可以通过踏实勤奋,干出属于我们自己闪亮的事业。如果说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曲宏伟的交响曲,那我们奏响的将是一曲动听的时代协奏,是交响曲上最具生命力的音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