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代人的“铁人”情结

2009-06-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大庆中十六联合站毗邻一座灰色小楼,它的外表朴素而低调。那是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大会战时期著名的“三老四严”精神(“三老”指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指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发源地――大庆采油一厂三矿四队的办公楼。

50年过去了,在大庆,依然到处能强烈感受到创

业英雄的印记:比如铁人桥、铁人街、铁人井等。在这些物质化记忆的背后,“铁人”精神更成为大庆油田岁月年轮里最深的纹路。

就像当年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在今天的大庆,最基层的一个生产单位――中十六联合站成为企业十分耀眼的“明星”。

1997年建站的中十六联合站,主要功能是将进站的油、汽、水混合物进行分离,把处理后合格的原油、天然气外输,合格的污水回注地下。截至2008年底,这个联合站累计为国家输送原油1778万吨、天然气47729万立方米,处理污水11425万立方米,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实现安全生产3962天无事故。

这个编制最多的时候仅108人的团队,却成为油田的“黄埔军校”,先后有14人被提拔到矿、队两级管理岗位,15人担任班长。

在很多人为职场人际关系绞尽脑汁的当下,这个单位却充满了浓浓的家庭氛围。

自1997年成立以来,老、中、青三代人为中十六联合站的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和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人们能追索到英雄的身影。

首任站长尹树坤:“眼前总有‘铁人’的影子。”

1971年,25岁的尹树坤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兵复员,摆在他面前的有好几种选择。

听到大庆要人的消息,尹树坤特别兴奋:“‘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当石油工人多光荣啊。”更重要的是,尹树坤听说过“铁人”王进喜的事迹。

踏上大庆土地的一瞬间,尹树坤心中一沉。彼时,这个大名鼎鼎的新兴城市,还到处是盐碱地、水泡子。几天后,尹树坤听到更让他失望和难过的消息,早在1970年11月,47岁的王进喜就去世了。

但是,很快,他就被大庆那股特殊的热情氛围融化了。特别是新员工接受的传统教育,王进喜惊天动地的创业故事,和那些言辞朴素而闪烁着深邃思想的口号,激动得尹树坤心跳加速。

尹树坤很快成了一名优秀的气焊工,练就了一手绝活:“切割像一条线,焊接像一个箍。”

1997年,尹树坤当上了中十六联合站的站长。1997年11月13日是中十六联合站竣工投产的日子,尹树坤和全队108名职工的目标是把“样板设计、样板起步、样板施工”的联合站干成样板站。然而,不久,他们就发现,这个新建成的联合站是个“问题工程”,刚刚投产不久,就发现毛病100多处。许多人对样板站发出质疑,工人中间也充满抱怨和沮丧。

尹树坤想,当年的大庆人,靠肩挑人扛搞建设,我们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

“不仅不能落后,还要拿下一个样板站。”但是,到底怎么才能让大家把干工作的激情,转化为一种持久的认真态度呢?

如果是王进喜,他会怎么做?尹树坤的眼前浮现出电影里那个身先士卒,用身躯搅拌泥浆的形象。尹树坤说,作为队长,自己首先要做出样子。

前半年首先要把一个“烂摊子”进行整改。尹树坤每天带头扎在站里工作,吃住都不离开。他的行为感染着员工们,大伙夜班上完上白班,体力超强透支,但没有人叫苦。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很多人三天三夜没离开岗位,一次成功更换49个不合格阀门。

1999年是中十六联合站创样板最关键的一年,就在那段时间,尹树坤的父母相继去世了。

年初,母亲突然脑供血不足,生命垂危。一天,家人打电话,说母亲已经不省人事了。母亲醒来时,第一句话就说:“听说你单位挺忙的?我没有事,不用你惦记着。”更让尹树坤痛心的是,四个月后,父亲因急性心脏病离开人世,他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没人的时候,尹树坤大哭不止。在那些伤痛的日子里,很多次,尹树坤感到,王进喜,那个众人瞩目的英雄,却像父亲、兄长般悄然走到他的身边,“别难过,你是个党员啊,这就是你的责任。”尹树坤说,“眼前总有他的影子。”

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1999年3月28日,油田领导将大庆油田有史以来第一块“管理样板站”的奖牌颁发给中十六联合站。

直至现在,尹树坤还常想两件事:如果王进喜现在还活着,他会成什么样?如果他一直活着,能看到大庆发展成这样,该多高兴啊。

现任党支部书记王雪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新解读

认识王雪莹的人说,这个阳光女孩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没有困难”。王雪莹说,困难是永远存在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1998年,22岁的王雪莹从沈阳化工学院毕业分到大庆。她首先被分配到第三油矿,从最普通的污水工干起。“大学四年,好歹算是个知识分子吧,怎么就当起了工人啊?”

不过,没容她更多地抱怨和委屈,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挑战。师傅常常直言不讳地批评她:“你怎么这点活都不会干啊?”“你给自己家是这么干活吗?”王雪莹说,大庆员工的工作责任心特别强,“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这么认真吧?”这些想法都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王雪莹不服,“他们能干好我怎么就不能?”于是,她刻苦钻研,很快成为师傅最得意的徒弟。四年在基层当工人和技术员的经历,为王雪莹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5年,王雪莹被任命为中十六联合站党支部书记。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一个标杆队的舵手,这个“小书记”太年轻了。

不久,王雪莹就让中十六联合站的员工们刮目相看了。

王雪莹到中十六联合站四个月的时候,一位职工的母亲去世了,因为他是独生子,亲属都在外地,连把母亲从床上抬到棺材里的人都没有。这是王雪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死亡。她克服本能的畏惧,帮助同事给逝者穿衣,抬棺,送到殡仪馆冷冻室。可是,从殡仪馆出来时,她却站不起来了,一身冷汗。

王雪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把单位营造成充满温馨气氛的家。一年当中很多节日,她都努力让员工感到像在家里一样,“二月二”餐桌上有猪头肉,三八节有巧克力和鲜花,端午节有粽子,每个大年三十晚上都给员工煮饺子。

王雪莹说,一个优秀的企业,除了靠制度规范人,用纪律约束人,还要用感情凝聚人。

国资委宣传局副处级调研员张义豪说,直到今天,关心基层政治思想工作,还是大庆重要的管理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其保持半个世纪辉煌历史的内在动力之一。

2008年,中十六联合站进行了建站11年来规模最大的工艺流程改造,领导班子创造性地提出不停产连续施工的改造方案。通过精心安排,几十项大规模倒流程操作在不停产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和事故,少损失原油2000吨。最终,他们的经验在全油田公司得到推广。

今年,王雪莹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说,她特别庆幸能在大庆工作、成长,因为她就生活在“铁人”的身边。

“80后”员工纪颖:在心灵上与先辈“握手”

1983年出生的纪颖来联合站仅两年,但在集输工的岗位上,她已经是师傅眼里的放心徒弟,领导心目中的业务骨干。她这两年最大的收获,是生活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纪颖刚到中十六联合站有很多不习惯:比如,这里的职工,每天要把脱下来的工服叠得像刚从货架上拿出来那么整齐;当班的手工记录表,要全部写成规范的仿宋体……

更让她不理解的是师傅金春花,当了20多年普通工人,可每天进入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状态,就像是个精益求精的科学家走进实验室。

有一天,师傅跟纪颖交班时,突然发现液压好像不太稳定。已经夜里两点了,师傅竟然一个人拿着手电筒爬到露天的平台上去检查。那是一个深冬的夜晚,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纪颖在黑暗中听师傅说,是有设备漏气了,需要放气。师傅在外边干了半个多小时才下来,回到屋里直打哆嗦。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耳闻目睹了一些危机事件,纪颖逐渐理解了师傅,“很多事故都是由小事酿成大祸。师傅是对我负责,对单位负责。”

纪颖说:“我们这一代人,父母呵护备至,习惯了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师傅的行为让我震动和反思。”

王雪莹对纪颖说,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了,能干什么大事?叠衣服、练仿宋体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工作细节的完美,更是让员工磨炼心性。

总为女儿懒散、封闭而忧虑的母亲发现,纪颖变得勤快了,东西收拾得很整齐,而且懂得心疼父母了。

此外,以前总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纪颖,开始有了明确、切实的奋斗目标。

中十六联合站倡导为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按照每个人的基础、资质分为三种发展路径:管理人员,最高可至集团领导;技术人员,最高可至技术专家;操作人员最高可至高级技能专家。中十六联合站鼓励职工业余学习,建站11年来,培养工人技师和技能骨干6人,公司和厂级技术能手15人。

纪颖现在每天下班后就接着上培训班,准备报考新的岗位资格。

纪颖说,自己最大变化是“相信”。她过去认为人都是孤独的,对他人保持怀疑、距离,甚至冷漠。但是,现在,她是站里的活跃分子,为了参加同事们的快板表演,她会放弃自己的生日聚会;在同事的生日会上,她常常担任领唱。

不久前,纪颖看了新拍电影《铁人》,其间哭了好几次。这个“80后”的女孩感到,她在心灵上终于和那些曾经活生生的先辈“握手”,不仅对他们所做的一切心存感激,而且坚信,“铁人”精神将得到永生。

大庆采油一厂党委副书记张建军说,如果把一个信念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行为;如果把行为播种下去,就能收获一个习惯;如果把习惯种下去,收获到的就是一种性格。如果一种人的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的话,那么,一个群体的性格就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兴衰。如果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习惯,把最具责任心的性格洒向全企业,就一定能收获到一个创建百年企业的伟业。

(“新华视点”记者刘江、范迎春新华社哈尔滨6月2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