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好“三关”,让企业主动来“敲门”

2009-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苏伟珍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我有话说

时下,很多学校还在为学生未能顺利就业而苦恼,但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学校陈介钦老师说起一个有趣现象,上星期学校还接到7家企业打电话过来要今年的毕业生。这原本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学校却很犯难:因为学校今年的毕业生都上岗了,已经没有学生可以给企业。

企业主动来“敲门”要人,对厦门

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来说,并不是新鲜事。学校创办二十多年来,这种事时有发生。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7%。如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万多名毕业生,分布在各行各业,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电子信息行业,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劳动模范,有的自己开办企业当上老板,有的成为现代化企业高、中级管理人员。

校长张永强说,学校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人才来培养,从各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培养出企业的“抢手货”,做到进来一个培养一个,出去一个保证一个。

把好教学质量关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实验大楼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机器。一间140多平方米机房里,摆有51台影视制作专用设备――苹果电脑,总价值82万元;一台与普通计算机主机差不多大小的无线电综合测试仪,价值36万元。这些“重量级”机器,都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赖晖煜副校长介绍说,为了尽可能让学生以后进入企业能更快适应,学校在购买设备时都是选择生产性设备,而不是实验性设备。这样的选择无疑要增加更多的投入。现在学校近一万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场地设备总值达到了3000万元。

有“舍”才有“得”。参观过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实验楼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教室变小了,上课人数也少了一半。原来学校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小班化教学,将传统一大班分成两小班。两个班根据学生吸收知识程度快慢来分,学习内容也有难易之别,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扎实掌握技能。刚给学生上完多媒体课程的刘斯老师对记者说,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以前跟不上的学生也能跟上了。

“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先有一桶水”。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每年都会有这样一项必不可少的安排:或是送老师出国培训,或是送老师下企业,或是送老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或是进行教师岗位大练兵,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70%。

把好人生引导关

学习目的不明确,将会带来就业的不确定。为避免学生走弯路,学校除了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外,还专门聘请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刚踏入校门的新生如果在专业学习等方面存在疑惑,他们可以去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寻求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则为学生“量体裁衣”,给出一个合理、科学的建议。

中职生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可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的孩子们却在工学交替下企业实习一个月后,大都有了意想不到的转变。每年学校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进行成果展示。同学走上讲台进行演讲,全校进行电视直播。当一名残疾学生在主持人的搀扶下一步步挪到台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实习经历时,台下掌声雷动,气氛热烈感人。学校用身边人、身边事,为所有学生上了一堂最生动的课。

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在平时就着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情感、职业责任和纪律、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精神与职业意识等方面加强培养和训练,并有机地体现在教学中,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团队,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目前,智能楼宇电器维修、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维护、局域网建设、多媒体等课程,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把好与企业对接关

走进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的教室,记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布挂在扫把上方,扫把直挂在畚斗的右侧,畚斗摆放在卫生角的最左边,拖把垂直挂在布的右侧,垃圾桶摆放在拖把的右侧……这是班级卫生角的情况,还有,讲台桌布、桌椅摆放等都有统一标准。

原来,学校在各个班级推行“6S管理”,即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和安全。6S管理起源于日本,现已成为企业现场管理的经典之作。学校把6S管理引用到班级管理,将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从班级开始进行的6S管理,已经被学生习惯性用于宿舍管理,融入到生活点滴之中。

从企业理念、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等方面与企业靠近,再靠近,最终实现无缝对接,是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与其他学校一样,该校也有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但学校认为应该更进一步.学校花了十几万元引进一条电子产品装配生产线,到九月份,便可正式投入使用。生产线由企业专门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生产产品。

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已不是新鲜事,而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带毕业班的老师则也要与学生一样拉受岗前培训,旨在更好指导学生如何适应企业;学校用《赢在执行》这本书对老师进行培训,通常这样的培训书籍只出现在企业;学校以老师为载体,将企业理念直接或间接“传输”给学生;学校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与企业面对面进行交谈,缩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