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颈动脉狭窄可致脑卒中

2009-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 王陇德 我有话说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约120多亿元,再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的总支出近200亿元。

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

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根据北京安贞医院20年脑卒中病例资料分析,致死性中风仅占27%,大部分卒中病人存活且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脑卒中已对国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将大幅度增加疾病负担。

对血管已有基础性病变的人群来讲,及早筛查出病因及病变程度,并给以适当的干预,即脑卒中的二、三级预防,仍应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

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虽然超早期溶栓治疗(中风后3小时之内实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但由于诸多原因,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时溶栓率仍然相当低。近年来,我国缺血性卒中的比例快速上升。在以往的心脑血管病防控工作中,我国对高血压的筛查和控制比较重视,但对引致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原因之一的颈动脉斑块造成的狭窄注意不够,甚至在常规的干部体检中也没有颈动脉筛查项目。因此,大量卒中前期的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并给以有效的干预。目前,美国已建成了脑卒中移动筛查网络,每年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约20万例,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我国目前仅有极少数医院能开展此类手术,年手术仅百余例。我国学者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表明,门诊的脑卒中患者中约40%为复发病例,说明如造成中风的基础病变不被去除或予以控制的话,会再次或多次反复出现中风。

近几年,我国专家在脑中风筛查及干预试点中发现,许多病人由于颈动脉狭窄引致的中风体征,如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视网膜或黄斑病变以及视力明显下降等,在颈动脉狭窄解除后,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或恢复。甚至在核磁共振影像上已显示脑功能区部分坏死的病人,在解除颈动脉狭窄后,其已丧失的功能又出现恢复的奇迹。这些案例说明,我们以往对脑中风的形成机理认识得还不甚清楚,部分中风病人的症状体征,包括视觉、听觉的部分问题,可能是由于颈部大动脉的狭窄而造成的脑部低灌注状态所引起。

通过对颈动脉状况的筛查,既可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以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又可对狭窄严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去除其发生中风的病源,减少中风的发生及伤残

颈动脉筛查的方法比较简便,是一种非创伤性且费用不高的检查。狭窄严重的患者通过颈部听诊就可发现;使用颈部B超检查,可发现绝大部分狭窄患者并判定其狭窄程度,但筛查技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长期吸烟史、长期大量饮酒、慢性牙周炎病史、缺血性眼病史、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女性。具有以上两项危险因素者应接受颈动脉筛查。

为尽快改变脑卒中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状况,我国应尽快拟定出筛查规范、干预原则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标准与相关要求,并争取三年内能在全国各省、区、市至少建立起一所脑卒中筛查及干预中心或基地,对高危人群进行普遍筛查,以降低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率。

信息速递

“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启动

6月21日经卫生部批准,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和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GE医疗集团协办的“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在卫生部启动。首批筛查工作将涵盖:浙江、江苏、四川、云南、江西、甘肃、吉林、辽宁、海南、内蒙古十个省、市、自治区。项目重点着眼于脑卒中的预防,由于脑卒中慢性病变、急性发作、恶性后果,但是可防可治的特点,所以通过前期开展筛查,找出高危人群,可以避免其遭受卒中所带来的致残或致死性危害,从而为降低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