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调制青春的心灵鸡汤

2009-07-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10年前,西南政法大学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中心”有两个工作站,一个由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在职教师组成,一个由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离退休老同志组成。3年前,“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办公室”成立,办公室配备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两年前,学校

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教研室”,谋求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实务工作到理论总结的转变。从这一年起,学校每年划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项经费20万元,先后建立了符合心理咨询要求的咨询室5间,团体活动室2间,行政办公室2间;还建起了渲泄室、音乐治疗室、书刊阅览室,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1万余册,订购相关期刊杂志10余种,配备电脑等专用设备和心理测评的专门软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幅提高了西南政法大学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增强了师生们的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促进了“关爱他人,悦纳自我”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10年来,西南政法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确保广大学生永远青春勃发的心灵鸡汤。

全天候“24小时营业”

一天晚上9点多钟,“中心”的梅传强老师下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树下的黑影中突然冲出一个人。梅传强定下神来,才看清是一个面带愁容的学生。这名学生迫不及待地向梅传强诉说起内心的痛苦。原来这位同学在高中时就已经因为情感问题萌发了轻生的念头,进入大学后,又陷入了情感漩涡而不能自拔。

看到这位同学总是警惕地四下观望,梅传强知道她在担心遇上熟人,于是建议到相邻的四川外语学院的校园里咨询。这次咨询一直持续到凌晨,这位同学终于打消了“一死了之”的念头。此后每当情绪波动时,她都及时来找梅传强老师。经过多次咨询,这位同学终于找回了自我,后来还考上了研究生。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春茹教授说,尽职尽责的工作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学校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始终谨记“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学生咨询服务,做到时时刻刻处处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干预心理危机。仅2008年,“中心”两个工作站的咨询值班就达1252个学时,现场接待学生咨询532人次,跟踪干预学生心理危机17起。

有一个假期,“中心”的老师出去开展集体活动。快到目的地时,周小红老师的手机响了。一位同学说,自己非常痛苦,希望老师能给他作个心理咨询。电话里安慰学生一阵后,周小红马上赶回学校。第二天又接着给他做心理咨询,帮助他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据李春茹介绍,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新的需要,学校已经在传统一对一面谈咨询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咨询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一是将咨询空间“虚拟化”。在学校心理网站上开通网上咨询功能,或采用QQ、MSN、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既方便老师随时为学生做心理辅导,也方便学生畅所欲言,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二是将咨询信息“及时化”。开设“心灵热线”、“生命关爱热线”,24小时安排人值班,学生可以直接用电话和短信的方式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交流。三是将咨询来访者“团体化”。针对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咨询。如为大一新生开展相识相知团体活动,为大二、大三学生开展素质训练拓展活动如人际沟通、情绪认知与自控等活动,为大四毕业学生,开展减压放松、增强自信、如何面对挫折压力等团体活动。

全方位“立体式服务”

西南政法大学的心理咨询工作如今已不仅限于在校内进行,还根据需要延伸到了学校之外。其他高校的不少学生,也前来咨询,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后,原来的心理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或者在工作中遇到了新的问题,也通过网络和电话继续咨询。

有一位女生,整容后总觉得面部有明显的疤痕,要求医院为自己恢复原貌,医院因风险太大而拒绝,这名学生于是痛不欲生。大四的时候她多次到“中心”咨询,但直到毕业时也没有解开心中的疙瘩。“中心”的王安白老师与她约定,以后通过QQ和电话进行后续的咨询。此后,王安白老师如约为她提供了长达两年的咨询,还鼓励她参加司法考试。2007年,这位女生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得知消息后第一个电话便打给了王安白老师。现在,她不仅走出了心理阴影,找回了自信,还成了一位干练的“白领丽人”。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西南政法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以发挥自身特点为根本,整合全校资源的立体式工作模式,即“一项基础,两个主体,三股力量,四种结合,五级体系”。

一项基础,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吸纳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班集体党团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两个主体,即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和教研室为工作主体;三股力量,即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中心教师的作用;四种结合,即心理课程教学和心理专题活动相结合、多种咨询方式紧密结合、心理普测和心理危机预防相结合、教师专业引导和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相结合;五级体系,即构建学校、学院、年级、班、宿舍五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降低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立体的工作模式提升了心理健康工作的影响力,通过老师们多年的不懈努力和默默奉献,“中心”在学生中树立了很好的形象,拥有极佳的口碑,赢得了学生的信赖。有了心理问题找老师咨询,已经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现在很多来中心咨询的也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对社会时局的看法、人生价值的选择、学习方法等,甚至包括个人经济开支、与父母的相处、甚至如何谈恋爱、如何与异性朋友相处等。只要是心理有困惑,有烦恼,都来找老师咨询。老师与学生,在这里成了真正的朋友。

全面系统的“心理保健”

青年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思维和行为方式容易走向冲动和极端,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备预见性。西南政法大学将心理普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内容,全面掌握学生基本心理情况、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档案。

在全校普测的基础上,学校排查筛选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库”,组织中心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进行跟踪干预辅导,以降低这些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使“介入式危机干预模式”转变为“预防性危机干预模式”。当学生心理危机爆发时,还能以预警库资料做为心理危机评估的原始依据,根据心理危机评估结果迅速做出应对方案,集结校内各方面力量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使危机当事人安全度过危机,情绪症状得以缓解。学校坚持在每年新生入校以后,为他们进行心理普测,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而全面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从今年开始对大二的学生开展心理复测,力求从全方位多角度筛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使学校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目标更加明确。为总结心理普测实施三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体现心理普测所独具的科学性,“中心”去年还组织教师撰写了《西南政法大学近三年新生心理普测结果调查报告》,用方差分析、平均数比较等科学统计方法,翔实具体地分析3年新生心理普测的数据结果,全方位多角度剖析了新生心理现状,为下一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和科研重点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政治学院有一位学生,2007年11月开始出现抑郁焦虑症状,后来出现“幻听”并逐渐加重,觉得自己每天都听到别人在嘲笑、议论自己,不仅自己苦恼,不能正常上课,考试中途离场,还因心情烦躁、动作行为反常而严重影响室友休息,最后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又担心患药物性精神病而提前回家。2008年春节后,这位学生返回学校,“中心”便开始为其提供跟踪咨询治疗,现在这名学生已经变得非常开朗,学习也很努力,不仅甩掉了“幻觉”和“精神病”的帽子,还因成绩优秀被保送为硕士研究生。

学校党委书记张国林说,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西南政法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正日趋规范。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西南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优及奖励办法》、《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制度》等文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体制上日趋规范化,在制度上更加合理化,不仅保证了工作有据可依,而且进一步调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据张国林介绍,学校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2006-2007学年,学校投入20万元组织全体学生工作者共139人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并全部获得重庆市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中52人获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核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2008年学校又组织新进辅导员参加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全部参加了今年5月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

专业素养的提高,使“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为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掌握就业心理知识,“中心”组织老师编写了就业心理专题手册。手册以就业心理指导为主题,以学校学生的真人真事为案例,图文并茂,趣味性与实用性并重,毕业年级学生人手一册。“中心”还特别注重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查工作。不仅对心理高危人群库中的毕业年级学生做好跟踪干预工作,还时常以电话和网络的形式向毕业年级辅导员和毕业年级学生关注询问学生心理状况。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毕业年级学生因就业压力前来咨询的,也要认真记录并及时向中心办公室汇报登记,以做好统一的跟踪干预工作,避免毕业年级学生因就业压力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同时,通过心理电影展播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构筑一个珍爱自己的心灵家园,搭建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形成“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的校园氛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