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

2009-07-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

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实现了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近1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758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长期以来,全国有近2万多个村庄和城镇,近2000多公里铁路、3万多公里公路

、5万多公里灌渠和数以千计的水库受到荒漠化危害。据专家分析,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

迎击荒漠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防沙治沙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之路。

工程带动,治理速度加快。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有效治理沙化土地近百万公顷,一些地方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政策扶持,激发治沙活力。国家先后在财政投入、权益保护、生态补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依法防治,保障防沙治沙顺利进行。形成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沙区各级党委、政府将防沙治沙改善生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挂帅,一级带着一级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为防沙治沙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科技支撑,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科研人员总结形成了涉及生物、化学和工程等多方面、多学科的1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在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沙坡头段实施的“五带一体”铁路防沙技术,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联合国授予“全球500佳”称号。

生态、经济双赢

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防沙治沙出现了历史性转折――沙化土地首次出现净减少。一组数字记载着沙区的可喜变化:

――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的林草植被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9.03%提高到现在的12.5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与启动时相比,土壤风蚀、水蚀5年净减少1.96亿吨;地表向大气释尘净减少495万吨;植被固碳增加了1068.3万吨,相当于多吸收二氧化碳3917万吨。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比多年平均量减少3亿吨左右。

――三北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陕、甘、宁、内蒙古、晋、冀6省区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逆转。

据统计,沙区农牧民每年人均从防沙治沙中获利230多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1622万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有137万人在工程建设中摆脱了贫困。

防沙治沙路漫漫

我国防沙治沙取得初步成效,但防沙治沙的道路还很漫长,构筑北方生态屏障的任务仍然繁重。

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全国仍有54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没有得到治理。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同时,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

面对防沙治沙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强调,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现有技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治理面积与提高治理质量相结合,坚持综合防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推进荒漠化防治的全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