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远飞者当换新羽

2009-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强 我有话说

在现代信息社会,要想使世界全面了解和认识军队软实力,需要发挥我国军事对外宣传作用,把软实力及时、充分地反映出来,使之成为可触及、可感知、可把握的现实力量。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

世界新近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呈现出这样一种场景:兵马未动,舆论先行。战争是局部

的,军事外宣是全球的;战争时间较短,军事外宣时间很长;战争虽然发生于某一地区,但舆论与声势瞬息能在全世界形成。现代战争的军事外宣,已超越战术走向战略,从武力较量到媒体对决,从媒体战争化到战争媒体化;它远远突破瓦解敌军的辅助手段功能,广泛渗透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战争系统各要素之中,深刻体现一个国家、政府或政治集团的战争意志和能力,对于战争的影响与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持下,军事外宣可以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空间,发挥其他任何一种战争样式都难以起到的作用。未来战争中,军事外宣的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破坏与反破坏、渗透与反渗透、对抗与反对抗、进攻与防御将更加激烈、尖锐和复杂。可以说,军事活动出现在哪里,军事外宣就要跟进到哪里;战争需要什么样的舆论氛围,军事外宣就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越是现代化的军队,越是注重软实力与军事外宣的有机结合;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战争,军事外宣的参与程度就越深入、越广泛。

任何一支军队,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用这种声音来有效影响受众,就必须有强大的舆论工具、先进的传播手段和科学的宣传方法,就必须有足够力量来引领舆论,感召受众。这种运用舆论武器和大众传媒影响目标对象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构成军队软实力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们把军事外宣状况作为衡量军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多数国家军队拥有自己的宣传媒体。如美国国防部管辖着庞大的广播电视网,拥有3个电视频道和9个广播频道,覆盖175个国家和地区,战争期间还开设临时性的战地广播电台;美军正式出版的报刊多达1800多种,其中许多对外公开发行。

先声夺人,力争主动

军事外宣发挥效能,所利用的就是人人都有的“先入为主”、“首因效应”的心理。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可在受众头脑中留下第一印象,信息发布越主动、越透明,越能抢占舆论的制高点。英国公关专家里杰斯提出现代危机处理著名的“三T”原则,就是及时告知(Tell itfast)、全面告知(Tell all)、亲自告知(Tell your own tale)。因为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给人们的印象最深,当确立一种认知或者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后,哪怕这种定势是建立于错误的基础之上,但要改变这种认知已很困难。错过第一时间,去改变受众印象,必须投放成倍的信息,消耗成倍的能量。在军事行动的舆论信息传播上,主动比被动好,开放比保守好,相对透明比刻意遮掩好,借别人之口说自己的话比自说自话好。军事行动的目标要清晰明确,为之服务的军事舆论宣传的目标同样要清晰明确,富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要先于军事行动之前,公布于众,告知天下,抢占舆论先机,力争先声夺人,使敌、友、中立等各方对我行动有清楚的认识和研判,并能准确把握我行动的原则和界限。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就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借助第三方传媒先期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声音,力争占据舆论优势。包括美国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英国贝特兰、德国汉斯・希伯在内的许多著名新闻工作者,纷纷来我敌后进行采访,受到我党领导人的亲切接待,并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毛泽东等人在访谈中向世界阐发了我党我军一系列重要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就是毛泽东接受斯特朗访问时提出,并经由她传向世界的。斯诺写的著名的《西行漫记》一书,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形人而我无形

在开放透明的信息化背景下,一支军队不主动塑造自己,就必然会被别人“塑造”。

在资讯海量呈现、社会日趋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军转型建设和遂行多样化任务必然越来越透明。人民有权及时了解和监督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情况,军队也有在展示形象中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义务。我军重大军事行动直面世界,一方面可以拉近我军与世界的距离,通过积极宣传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成就新风貌,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军队,客观理解我国国防政策和建军理念,挤压各种消极负面舆论的空间;另一方面还会形成新的激励效应,鞭策广大官兵更加自觉地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以更饱满的政治热情履职尽责、展示风采,从而形成透明促进履责、履责树立形象的良性循环。远飞者当换新羽。身处信息时代,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媒体,都得学会面对媒体。要建设一支精干、高效、专业的军事外宣队伍,以良好的个人素质,高超的专业技能,崭新的精神面貌,打造军队对外宣传的良好形象。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国际舆论斗争格局中西强我弱、西攻我守的基本态势还会持续。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在国际上把我们框在一定的被认知的范围内,以形成带有偏见的理解模式,以主导国际舆论,破坏我方形象。长期以来,西方舆论所坚持的对我西化、矮化、丑化的负面宣传,就是依据所谓“框架”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框架是人们解释外在真实世界的心理基模或脚本,用来作为了解、指认以及界定行事经验的基础。简言之,就是理解社会事件时的基本参考结构。“框架化”代表了对某些部分的选入与重视,及对其他事物的排挤与忽略;“偏见”,是框架化的结果。以“妖魔化中国”的研究为例:20世纪60年代,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被框架在守纪律的“蓝蚂蚁世界”――“文革”期间蓝色中山装的统一装扮;70年代被框架在“自行车王国”――尼克松访华时期;80年代被框架在“迪斯克舞厅”――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像”美国;90年代被框架在“人权问题”和“中国威胁论”――中国在价值观念上与美国越来越对立,计划生育、环境问题全被圈在人权和中国威胁论的大画面里了。

解除西方对我的封锁和偏见,就是要跳出其为我设置的“框架”,以我积极主动的自我形象塑造,给西方提供一份惟一的解释文本,突出“我的形象我做主”的意识;不能画地为牢,自我束缚。同时,要在适当场合和时机为对方设置“框架”,打好舆论斗争主动仗,真正做到“形人而我无形”。

(作者系西安政治学院政治委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