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设计思维: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民族立场

2009-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文越 我有话说

为迎合新时代对创意设计学科发展与教育提出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与探索。例如,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作出决定,将以特色著称的工业意匠学科、建筑学科及情报画像工学科合并成设计工学科,以增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时,日本文部省决定撤掉各大学的教养部(即基础课部),将其与其他学科合并,以大量

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力度。有的国家还以课题项目为主,组织各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

相比之下,如果我国的创意设计教育还按以前的方式进行,势必会落后于国际创意设计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步伐,甚至会由于不善创新、不会“思变”而惨遭淘汰。

西方观念的冲击

在经济、信息、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笔者以为,西方国家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出最多的不是工农业产品,而是影视节目、电脑软件和书籍等精神文化产品。加入世贸组织后,从有形的书籍、电影、音像制品,到无形的互联网、旅游,我国文化娱乐产品的进出口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正面临全方位的冲击,设计思维当然也不能幸免。

笔者家中有一五岁男孩,如其他同龄孩童一样,对于《数码宝贝》、《玩具总动员》等日美动画片甚为迷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他们的教育乃立国之本。然而当前的现实是,我们似乎不得不任由“剑桥少儿英语”、“芭比娃娃”、“变形金刚”大肆流行――可见,除了争取更广泛的市场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外,西方发达国家还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这对我国广大青少年甚至学龄前儿童的生活、思维、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冲击。不少人把现代化简单理解为西化,不加取舍地盲目追捧,热衷学洋文、过洋节、消费洋玩意……记得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不用怕中国的崛起,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因为中国人制造了世界1/3的电脑、1/2的数码相机及DVD播放机……却‘生产’不出走遍世界的《红楼梦》或《花木兰》。”这番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发展设计思维,教育先行

说说我们的邻居韩国吧。韩国人口不到5000万,但GDP排名世界第15位,而且其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来自于创意设计。反观我国的设计思维发展水平,似乎总有些底气不足。

谈到设计思维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会想到教育。我们相信良好的教育会改变人的一生,也会改变一个国家,这种信仰由来已久。笔者以为,设计不行,也就是人不行,人不行就是教育不行。教育如果不能激发人内在的创新意识,恐怕我们一时半会儿也摘不掉“中国制造”的帽子。有教育专家认为,过去单纯而传统的教育早已失去现实性,商业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注定要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更需要的是如何主动、有效地利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象本身。因此,我们的重心应转向认知者本身,即首先把关注点对准自身,通过认识、提升自我,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享受其中,才能诱发轻松自然的创意设计,才有更大的动力与热情投入到创意设计事业中。

笔者还以为,道德教育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做学问要先学会如何做人,创意设计教育也是如此。良好的德行可以使创意主体的个性与所属的社会有机统一起来,和谐地发展。

树立民族自信心

2007年9月25日,学者彭林在《环球时报》撰文《要民族自信,先停止文化自戕》指出:近百年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文化自戕已有了相当的积累,如不引起警觉,恐会殃及民族的文化根基。的确,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或许是因为签署太多的不平等条约,国人的自信心没有了,老觉得各方面都不如人,连“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完全忘记了早在400年前,中国的科学与文化曾经那么遥遥领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向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展示了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迅猛发展与巨大成就,而且更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这对于设计思维来说尤其重要。

在2008年DAF“反皮草”国际大学生设计大赛包揽两项大奖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二年级学生冯辰说:“设计的形式再好、市场再广阔,如果没有在设计中渗入民族精神,让人们意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话,那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这是为什么中国的设计总在步别人后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总是热衷于成为“第二个好莱坞”、“第二个迪斯尼”、“东方的巴黎”,我们就永远走不出设计思维的民族特色之路。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指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地保护和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设计思维教育应不断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本民族的身份与立场;应多研究本民族的文化,强化民族自我意识,在此基础上吸收合理的多元设计理念,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其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