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贝尔格莱德感受“节俭办大运”

2009-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东 戚德刚 我有话说

贝尔格莱德大运会开幕前,有消息说,由于当地经济状况的原因,组委会已将承办经费由当初承诺的四亿欧元预算削减为5000万欧元。虽然记者无法拿这一数字与往届大运会的经费相比较,但与记者在国内常听说某地为了一个比赛投入数亿元人民币的“大手笔”相比,还是不仅感到当地财政的窘迫,更为本届赛事能否正常进行捏了一把汗

来到贝尔格莱德后的这几天,记者真切感受到当地“节俭办大运”的真实一面:

本届大运会的开幕式在体育馆内举行,这也算是大运会史上的一项“创举”。原来,贝尔格莱德市内很难找到一座像样的体育场,而且开幕式在室外举行,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要比在室内举行增加很多。于是,主办者将开幕式搬到了室内,不仅省下了高昂的布景和道具成本,就连给记者提供的背景材料也丁点没有,而且连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也简化到无法再简化的程度,总共四五十名演员在场地的投影下表演一番,倒是颇具创意。

接下来的几天里,当记者穿梭于贝尔格莱德各个体育场馆时发现,这里的所有场馆没有一座是为本届大运会兴建的,全都是二三十年前留下来的“家底”,这些场馆虽然保留了基本功能,但与国内一些近些年兴建的体育场馆相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要相差不少。在很多场馆里,看台全都是用脚手架临时搭起来的,有的体育场内甚至根本就没有座椅,还是光秃秃的水泥板。就连在有的场馆里举行的颁奖仪式也是简单至极:比赛一结束,把裁判席上的椅子一撤,搬来三个台子,根本无需专门的颁奖台。

这里再说句题外话,有一次当记者路过一座体育场时,当地人介绍,那就是红星俱乐部的主场!车上的中国记者几乎都为这座体育场的破落惊呆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星俱乐部?它甚至比十多年前就已拆除翻建的上海虹口体育场还要简陋。当地人还介绍,它的不远处就是游击队的主场,要说这两座体育场的新旧程度可以用“不分伯仲”来概括。尽管如此,体育场的破落并不影响人家身为世界顶级足球俱乐部的地位。

最近几届大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通常都在20个左右,上届曼谷大运会甚至达到了21个,但本届比赛只设15个大项,即便是保留下来的项目,也是在小项设置上能减就减。如此削减,不仅减少了参赛运动员的人数,还大大减少了官员、裁判和项目组委会的人员,据说仅此一项,就为主办者省下了近千万欧元的经费。

有意思的是,就算是一些正式的比赛项目,组委会在人员设置上也是竭尽全力地节省:中国女足4日在小组赛最后一场与东道主塞尔维亚队相遇,开赛前几分钟拿到出场名单一看,发现居然这场比赛的两个助理裁判全是塞尔维亚人。主教练王海鸣立刻提出异议。结果组委会官员解释说,比赛经费紧,只能从国外请来一些主裁判,边裁全都是本土的。这可不是专门针对中国队的,不过他们保证会公平执法。这样的“怪事”还出现在那天晚上进行的塞尔维亚与墨西哥男足的生死战中。

至于组委会为参赛者们提供的吃住行,就更是与咱们国家无法相比了:大运村里七八个人住一个套间,共用一个卫生间,房间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话,运动员们想和家里联系,只能到村里的公用电话亭;大运村的食堂常常人满为患,据住村里的人说,为吃一顿饭通常要排半个多小时的队,而且除了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质量让每个人都会怀念起国内的美食。对于交通方面,记者就更有体会了,为参赛者提供的专用班车尤其是记者班车间隔时间可以用“漫长”来形容,常常是半个小时还等不来一趟,站在路边的我们经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站错了地方。

说了这么多,记者全无贬低或瞧不起当地的意思,我们倒是常常为当地三四十年前就已达到目前的水平而惊叹不已,只是近十年的内战外战以及被西方国家的长时间制裁才导致了今天的破败。更需说明的是,无论赛事的组织者怎么盘算着“省钱”,大运会开赛至今,一切赛事都正常进行,观众踊跃,现场气氛热烈,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里,记者还要向下届大运会的举办地深圳提个醒:就算咱们“不差钱”,也要学学贝尔格莱德,人家这才是真正的“节俭办大运”,更何况,如何真正做到“不花老百姓一分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本报贝尔格莱德7月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