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史为鉴 开拓创新

2009-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黎俊祥 我有话说

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关怀现实,当是史学家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近日读到汪志国教授新著《近代安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深为该书所蕴藏的现实意义所感动。

首先,灾荒史研究不仅是重要的史学课题,同时也是现实需要。我国灾荒史专家李文海教授早在1988年就指出:“把中国近代历

史上自然灾害的基本面貌加以系统地整理和描述,使人们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灾荒状况有一个总体的全面的了解,这不仅对研究近代社会和近代历史很有必要,就是在今天加强灾害对策研究的工作中,也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汪著以近代安徽的自然灾害和乡村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然灾害及其打击下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农村社会危机与冲突、农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况,以及官府与民间的灾荒应对机制与救荒措施。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安徽近代以来自然灾害及其对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农民生活状况影响的了解,而其对官府、民间采取抗灾救助措施的探讨对今日的抗灾救灾减灾决策也不无借鉴意义。

其次,安徽处于黄淮、江淮之间,气候、地形复杂,极易发生自然灾害,历史上素有“多灾省”之称,但学术界的研究往往或局限于某些地区或局限于某种灾害或止于概括性介绍,将安徽省全境和各种自然灾害作为考察对象的系统性研究尚无所见。另外,涉及安徽省自然灾害的研究成果多出于自然科学工作者之手,缺乏同时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这些不足既是学者今后从事研究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本书作者所力争创新之处。汪著既对近代以来安徽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梳理概括,又分析了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成因,还研讨了政府的荒政措施及民间的自救与赈济,可以说是一部系统的安徽近代灾荒史著作。更值得一提的是,汪著没有局限于对灾害本身的研究,而是将视野转向社会史领域,探讨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作者分析了自然灾害打击下的农业经济、农村危机与农民生活状况,具体而微地深入到乡村社会生活的内部,剖析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的巨大影响。不仅拓宽了灾荒史研究的范围与思路,而且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借鉴。同时,作者还力争实现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以历史学的实证考察为基本方法,同时运用概算法、调查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并且借助于灾害学、灾害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充实扩展研究体系,从而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性质,比单纯利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进行研究更为深入,亦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

再次,大量相关史料的发掘有利于后续研究。历史研究必须重视历史资料的搜寻与积累,只有在大量可靠史料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合理地解释历史。这既是历史研究的规范也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灾害史研究只能从浩如烟海的报刊杂志、地方史志、政府调查资料中去搜集整理资料,因而史料零散杂乱自不必说,研究难度也不可免。汪著大量运用了《安徽省志》及各府县的地方志,同时亦从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及其他出版资料中大量搜集资料,并充分利用了民国时期各级政府和机构的调查统计资料或其出版物,至于对建国后出版的各种档案、资料集、研究专著等的搜集更是不遗余力。这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史料学功底,而且对安徽灾荒史的后续研究也非常有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