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卡波特的慈悲

2009-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雷淑容 我有话说

电影《卡波特》中,卡波特已经功成名就。为了写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作品《冷血》,他到乡村小镇去采访一桩凶杀案。他戴着眼镜,胖,矮,狡诈,虚荣,自恋,脆弱,且声音尖细,表情迟钝,像个怪胎。有人说,他用灵魂交换了素材,以冷酷成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片中有个细节,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卡波特所到

之处,无论警局、监狱还是普通家庭,所用的敲门砖都是一本薄薄的《蒂梵尼的早餐》――这让人不免心生疑惑,温情美好如《蒂梵尼的早餐》,真的是这个家伙写出来的?

《蒂梵尼的早餐》是一部风情摇曳的小说,阅读的感觉,如同抚摸着一面丝绸,光滑,细腻,温暖。卡波特实在是个驾驭文字的天才,对人与事的摹写堪称精确,而且挑逗性十足。美国作家诺曼・梅勒说它好到“没有一处用词可以替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更是“百读不厌”,每读“都为它精心打磨、简洁洗练的文字折服”。

当郝莉小姐像一颗新星,突然降落在纽约的社交场所时,是必然要发生传奇的。她没有来历,没有背景,没有负担,她的名片说明一切――“郝莉小姐在旅行中”。男人把目光齐唰唰地投向她,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她神魂颠倒。因为她快活,自然,不做作,家里永远是露营或者有搭夜班飞机航行的气氛。他们需要她,渴慕她,围绕在她的周围,目的无非是:得到她,或者利用她。但是她都不在乎,她要的不是唾手可得的现实――或嫁入豪门成为贵人阔太,或接受机遇成为好莱坞明星。

但是郝莉小姐也有真实的处境:有个不能舍弃的哥哥,在当兵,后来还死了;曾经嫁过人,有过一个家庭――现在那个丈夫找上门来了。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我”,保罗,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作家。保罗是郝莉的邻居,也是她的见证人、知情者,他们惺惺相惜。他跟其他男人一样,也被她吸引,接近她,打量她,继而爱上她――不是爱她的浮华,而是爱她的善良与天真、简单与鲁莽,明白与透彻。郝莉真的很善良,抓住一切机会帮助保罗推销他的小说;她也真的鲁莽,为了一种莫须有的浪漫蒂克和义气,竟然被黑帮分子利用作为传话的工具,最后落到逃亡的境地;她也真的简单,把心的安宁和祥和寄存在蒂梵尼,随时去领取;她也真的透彻,她说:“我很明白自己永远成不了电影明星。”

保罗爱郝莉,但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他打量她,看她在如何摸爬滚打,用青春、身体和欲望去交换生存价值,却又灵活地护住灵魂和良知。他看她所遇非人,看她的爱如何从梦幻变成泡影。他眼睁睁地看她乘着青春之舟冲上云霄,掠尽繁华荣光,然后颠坠损毁,跌入底谷――奇怪的是,郝莉却似乎毫发无损,至少看起来完好如初。

我一直相信,所有的文学作品,主人公的处境其实就是作者自身的处境。卡波特写作《蒂梵尼的早餐》时,才三十出头,才华横溢,容貌出众,他像郝莉一样周旋于纽约的名流圈,对那个世界既爱又憎。透过一片快意和奢侈,恍惚与糊涂,看到只有卡波特的慈悲――那是他对自己的宽宥。

《蒂梵尼的早餐》[美]杜鲁门・卡波特著董乐山、朱子仪译南海出版公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