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资源整合:出版产业实现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2009-07-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齐峰 我有话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体制改革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出版业初步形成了集团化建设、集约化经营的格局。下一步出版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变现存的以计划方式进行资源配置所带来的弊端。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反映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力度,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决定着出版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资
源整合与出版产业的关联性

出版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出版资源是指构成出版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狭义的出版资源则是指与书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信息和选题资源。出版资源是出版活动和出版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发展要求而言,出版资源与其他产业一样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根据发展状况不断要求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出版资源整合,就是以尽量少的耗费取得尽可能大的增量资源的配置行为,换言之,就是一种追求出版资本增值的行为。

出版资源配置与出版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出版业的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及其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出版资源的配置水平,出版资源的配置也总是与一定时期出版业的总体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另一方面,资源的配置情况又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可以说,出版产业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的配置问题。

资源整合在出版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出版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发展,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出版集团化建设。出版集团化建设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横向集团,一是纵向集团。按照普遍的观点,横向集团是以业务为关联的企业间的联合,资源呈横向整合与流动;纵向集团是出版单位依靠自身力量分化出形形色色子公司,资源呈辐射整合与流动。我国出版集团组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于出版资源配置的计划性,集团化进程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集团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各省市都先成立一个业务结构基本趋同的出版集团。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再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陈昕同志基此将其分为中国出版业的前集团化和后集团化时代。在这里,笔者则根据地域行为特征,打破较为通行的“横向集团”与“纵向集团”的观念,姑且将各省市的地方出版集团称为“纵向出版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组建的集团称之为“横向出版集团”,以纵向出版集团为核心,集团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称之为“内部资源”,其外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称之为“外部资源”。

集团化建设,其根本着眼点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资源整合、战略协同进而规避风险。集团化的过程首先就是优质资源的整合过程:集团内部的结构重组和机构再造,是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资源整合;集团对外以资本为纽带的并购、分支机构的设立、外向合作的开展等等,使各方的资源优势生成为新的优势,是旨在使原有资源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认为,经营企业就是以企业未来的发展为出发点,为实现企业目标和方针,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整的一系列活动。由此,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其实质是企业内外各种优势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出版业来讲,无论是纵向集团还是横向集团,其整合能力都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潜力,资源优化整合战略关系着出版产业的未来发展。

(一)资源整合助推地方出版集团建设开展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中国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就地方出版集团而言,资源优化整合的过程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集团内部资源进行重组,目的是实现出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实现经济学界所倡导的生产全要素联动,从而使集团所属的优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劣势企业走出困境,提升集团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以山西出版集团为例。基于山西出版业的历史状况和发展现实,集团的资源整合战略,着重在加强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将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居弱位而发展强项、将最小化为最优,进而形成产业内聚力和集群发展力,作为先期目标。基于此,在集团化建设的初期,山西出版集团将优化资源整合战略的重点放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是以产业关联为重点,系统整合,将产品做专。为避免各自为阵和无序竞争,同时为迅速回笼资金,提高集团管控能力,集团组建了教材中心,将原各出版单位分散经营的教材教辅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中心组建后,一方面为集团打造教材教辅品牌,提高质量,扩大市场,减少内耗发挥了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各出版单位由于失掉了对于计划性产品的依赖,促使其加大市场产品的开发力度,进一步优化选题,提高出版物质量,为产品结构调整发挥了促进作用。二是以信息、财务资源为重点,纵向一体化整合,将企业做强。在成立山西出版传媒网的基础上,用一年时间整合内部资源,实现了选题、作者、渠道、数据库共享,日前又将山西出版传媒网改造提升为商业运营门户网,打通了与全国、全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为解决集团成员单位资金资产分散、效益低下、监管不易等“老大难”问题,集团组建了财务结算中心,充分发挥监管、结算和融资的功能:通过网上实时监控与结算,解决了企业内部“三角债”的难题;通过盘活闲置资金与合理安排资金,大大降低了教材教辅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利润空间;通过与国有四大银行合作、协作,保证了贷款及时到位,有效降低了贷款利息,节约了财务成本。三是以目标市场为重点,横向一体化整合,将市场做大。为打造集团新的主业效益地带,组建了集团报刊中心,将原有13种社办报刊统一集中经营管理,进行差异化定位,实现渠道资源共享,着力打造教育报刊品牌集群。在此基础上,新组建山西出版报刊子集团。此外,在集团的推动下,根据市场竞争要求,印业公司、纸张公司和物资公司三家单位,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书,形成了资金、资源、产品、市场的优势互补;新华书店集团与山西育人书店共同投资成立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华育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图书市场;新华书店集团与各出版社、报刊中心进行发行渠道资源的整合;报刊中心与希望社正在酝酿动漫产业的项目合作,日前百集中国首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动画短片――《包子、剪子、锤》已在中央电话台动画城栏目开播;教材中心与教育社、希望社联合打造“教育在线”网,推动集团的数字化出版,等等。

资源整合带动了出版集团体制机制创新、结构调整、人才兴业及“走出去”战略的系统开展,两个效益稳步提升。2006年山西集团总资产为22.74亿元,销售收入为23.11亿元;2007年分别为27.47亿元、26.82亿元,2008年分别达到30.43亿元和30.93亿元,资产和销售收入每年以平均4个亿的速度增加。集团先后有310种图书在全国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奖。2008年,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设立的七个奖项集团均有收获,《傅山书法全集》等7件作品获奖;《我读〈论语〉》等6种图书入选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是山西出版发展史上获奖最多的一年。集团先后有53种图书输出国外。2008年集团输出版权29种,数量上超过了历年版权输出的总和,引进版(11种)与输出版之比为1:2.63,首次实现了版贸顺差。集团教材教辅与一般图书的年销售收入比例,已从成立时教材教辅占75%以上,减少为目前的55%。实践证明,资源配置优化与否对于产业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资源整合关系出版产业的突破与发展

出版产业的竞争趋势是从资源独占转向区域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今后出版企业的竞争力必定是无区域界限的整体出版经济实力的体现。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打破各地方部门层层制定产业规划、抢夺出版资源、肢解产业发展优势的局面,进而开发利用临近地区、相关行业的资源,提高整合能力,发挥整体效益。目前,纵向出版集团的成立已使区域的产业联合和分工成为可能,横向出版集团的建设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1.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关系出版产业集约化程度的升级。各地出版集团组建后,大都进行了内部资源整合,基本上削弱了原先初级特征和粗放经营的色彩。但从严格意义上看,集约化经营只完成了起步,出版集团还没有从本质上实现从单纯的物理结合向“化学反应”的转变。地方市场排他的经济要求和利润指标,造成区域壁垒,虽然产生了局部效益,但从总体上造成总量失衡和资源浪费,难以真正实现集团化规模经济效应。

在资源配置上,我们常常提到“优化”一词,所谓“优化”,是说出版资源优化配置是出版资源较为理想的运行状态,但达到这一状态还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改变我国目前的出版资源状况,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里,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打破地区性资源壁垒。只有引导出版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在全国形成若干个能辐射区域市场的出版发行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出版资源在产业组织配置上的集中度。当前,大型横向出版集团的建设已经进入破冰阶段,2008年3月,由江西出版集团控股并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重组的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揭牌,它在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实现业内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形成跨地区出版集团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几年在一定区域内出版集团之间发行渠道的共建、物流体系的共享,以及产业之间的分工势必出现。可以预见,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所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格局,必将推动目前我国最为庞大的区域图书消费市场发育成熟,从而推动这一地区出版资源更为充分整合与流动,为该地区出版业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关系出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管我国是出版大国,年出书品种居世界前列,但并不是出版强国,在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均难以同发达国家相比。探究制约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因由,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以书养书的传统发展方式,使出版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二是战略投资者的缺失,使相关文化产业的资源难以得到合理整合与有效利用,难以形成全球竞争优势。出版业要实现新发展,突破口在于进行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提高出版产业外资源的综合经营能力,实现从以书养书的增长方式向多元经营、多点聚利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目前看,其核心是打破以往出版与媒体间相互割裂的局面。整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介资源,形成与出版之间合理流动、合理利用的格局,实现从单一纸介出版物向纸介与多媒体出版物并存、互通、互补、互动的转变,实现出版业服务对象的多层次、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使出版业由一业为主转变为多元经营,形成出版资源的多次开发、合力经营、多种媒体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

3.跨国界的资源整合与流动关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研究国际出版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大多都是通过走出去做大做强的。贝塔斯曼、斯普林格、克鲁维尔、里德路艾尔斯维尔、汤姆斯教育,都是小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成功范例。这些出版集团以资本输出作为前提,或在当地设立书业公司,或购买当地出版社,以此获取别国出版资源,就地取材,就地编辑,就地制作,就地出版,就地销售,基于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高科技手段,直接参与对象国的出版市场竞争。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此提高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目前,我国几家大型出版集团在这方面已经开始可贵的探索,中国出版集团继2007年9月与法国博杜安发行公司、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出版社签订协议,分别在巴黎和悉尼成立由中国出版集团控股的合资公司后,2007年10月又与美国培生教育集团签署在纽约设立中国出版国际公司的协议备忘录,力图以此直接打造目标市场,为打入国外主流、一线出版市场服务。2008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投资500万美元成立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进入北美图书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在整合中,把我国出版业的文化资源优势与别国的策划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等结合起来,在互补中产生新的优势,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由于我国出版集团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集团还没有完成内部资源的整合工作,整体实力薄弱,因而,在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一定风险。

当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建设顺应了出版产业的发展潮流,在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出版产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解决下一步集团化建设的疑难问题,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一)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的建设

在发达国家,集团的组建、兼并和分化,大都是经济力推动的结果。但在我国,特别是集团化建设初期,地方出版集团绝大多数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组建模式,从实际来看,虽然显现出一定的弊病,但对于我们而言,这种行政推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当中提出组建任务的,当时的出版单位都还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所以,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运用“市场主导”的模式进行联合、重组。在我国出版产业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对出版资源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重组,乃是出版产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新一轮的改革,是又一次责、权、利关系的大调整,如果说纵向出版集团的组建仅仅涉及到部分企业的利益,那么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成立横向集团,以及下一步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行政资源的整合,则牵及行业利益、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每一个方面既可能是整合的动力,同时也可能成为整合的阻力。在当前我国出版业由计划或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在出版业只有真正形成集约经营才能实现发展突破的关键阶段,再次以行政力量推动大型横向出版传媒集团的组建仍然是必需的。目前,业界很多人士将我国的政府推动形象地比作“助产士”。在笔者看来,“助产士”虽然不是自己生孩子,但绝不是可有可无,否则,很可能导致胎死腹中。

(二)加强宏观调控,推动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倾斜

出版产业深化改革,根本上讲就是打破按计划平均配置资源的模式,将出版纳入市场运行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调节资源起着全面、主要和基本性作用。但是,正如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现象,单纯的市场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也只能解决微观平衡的问题。就出版业而言,首先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产业,理应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之内。其次,出版又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产业,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功能性缺陷及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是促进出版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特有的出版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仅仅依靠市场方式配置出版资源,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因此,既要求出版企业摆脱行政附属地位,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要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下的领域内,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就是说,需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

当然,政府调控是讲求原则的,主要在市场调节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上有限度地加以实施。目前,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资源的倾斜配置,调整出版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域结构。立足产品结构失衡的状况,引导出版资源在相关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出版内容多样、经济多元增长的新格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占有情况,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引导出版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加速实现出版集团化的规模经济效应。

(三)以市场手段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出版业纳入国民经济产业,其产业建设必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其经济发展也必然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则。需要指出的是,集团组建可以由政府推动,而在打破小而全格局之后,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就不能完全交由行政主导,而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政府以其特有手段,通过进行利益调整,打破人为的资源整合边界后,就已经基本起到了“助产士”的作用,真正的资源整合与优化还要靠出版自身来完成。集团化资源整合,是具有客观性和原则性的,它不是纯主观行为,不是对出版资源的简单相加,而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因此,现今出版业的跨地区重组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出版资源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使可能拥有的社会资源向高效出版资源科学、合理地流动。唯其如此,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的组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横向资源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1+1>2的作用,中国出版产业也才能在科学的轨道上实现快速发展。

(作者系山西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