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何三伏天最热

2009-07-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霍雨佳 我有话说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其实是对夏季温度特征的一个气候概括,其中“伏”字本身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的寓意。气象观测资料也表明,“三伏”是我国绝大数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一个时段,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最高日平均气温常常都出现在这个时段。

通常说的“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我

国自古就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组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其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只出现第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出现第5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这么一来,三伏天既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以2009年为例,夏至日是6月21日,初伏开始日为7月14日,中伏是20天,8月7日立秋,末伏开始日为8月13日。

为何三伏天最热?不仅有气候资料和民间体验的佐证,更有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理论依据。

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以北京为例,夏至那天的正午时分,太阳高度为73.5度,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这时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此外,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例如北京夏至日白天长达15个小时)――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发散,这就使得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温度持续增高。三伏天正好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从气象角度说,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而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三伏天有时比较闷热的重要原因。当然,在七、八月的更多日子,我国许多地区的天气形势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影响,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和地面辐射增温,因此在三伏天还是“干热天气”占主导地位。

每年立秋之后的末伏,天气常常呈现“秋老虎”状态。所谓“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的趣喻,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大约持续7-15天。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本已向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暑热天气。不过,不同的地域,“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来得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甚至有时来了去,去了又回头。就多数地区平均而言,末伏遭遇“秋老虎”天气的概率很高,这充分证明“热在三伏,末伏也不例外”。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复杂,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有些地方则常年如夏,“热在三伏”并不能准确概括这些地方的气候特征。此外,每年的台风次数、强度、路径也是影响我国许多地区夏秋季凉热的重要气象因素。如果沿海地区在三伏天连续遭遇强台风的袭击或影响,那这个地区就极有可能是个凉夏的年份。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图片来源:南昌市第二医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