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满族妈妈和她的14个藏族娃

2009-07-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我有话说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觉拉乡孤贫学校的14个藏族孩子,有的没爹,有的没娘,有的父母双无。然而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满族妈妈――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前营镇仙人咀小学教师李秀娟。两年前,他们素不相识;现如今,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李秀娟既是老师,又是“妈妈”。7月18日,李秀娟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们,转道北京回青海探

亲,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像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

爱心接力

李秀娟1987年从丹东师范学校毕业,回家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她扎实肯干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师生好评,也吸引了远在北京的一双眼睛。2007年8月,她大学同学吴旭萍找到她,说自己准备移居海外,但放心不下已资助多年远在青海的14个孩子,问能否把他们接到辽宁岫岩读书,费用由她出。

觉拉乡位于青、川、藏三地交界,交通闭塞,地广人稀,能够到内地上学,是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李秀娟狠了狠心,点头答应了。

当14个孩子一路颠簸,从青海玉树经北京赶到辽宁东部山区岫岩,个个脸庞黝黑,泥球一般。酷暑8月,身上都穿着厚厚的毛衣。李秀娟感觉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她先是在学校附近为孩子们租下两间民房,7个男孩7个女孩各住一间;接着为孩子们买来被褥衣物、粮菜油盐;然后,带着孩子们去洗澡。不料一到澡堂,麻烦就来了,孩子们死活不肯脱衣服。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们才浮皮潦草地冲了一下。

以后的日子,每天早上,她起床后,除了给孩子们做饭,还要教刷牙、洗脸,晚上督促他们洗脚、睡觉。

在青海,孩子们日常饮食主要是糌粑、牛羊肉和奶,蔬菜水果非常少,见到炖熟的云豆孩子们吓得直躲。李秀娟不仅教他们认识了各种蔬菜,而且在田间地头和孩子们一同搭起了菜园子。

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大草原,漫山遍野地疯跑惯了,根本不认识斑马线,每天早晨,李秀娟手拉着一群藏族孩子,整整齐齐地过斑马线,成为岫岩小城一景。

帮孩子精神成人

14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11岁,尽管上了小学五年级,可是,李秀娟给他们出了一道题:“10减0.5等于多少?”没有一个孩子能答出来。李秀娟没有嫌弃他们,语文、数学、英语……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一点一滴补起。

西然求朋是14个孩子中最小的,屁股坐不住凳子,一节课没上完,就跑了;写字时头趴在桌子上,字写得歪歪扭扭。李秀娟把他安排在第一桌,手把手地教他写字,纠正他的不良习惯;拉吉数学测验只得了2分,为了让他尽快学会加减法,李秀娟用石子、小木棍儿摆着示范;她还让学校里14个优秀汉族学生和藏族孩子结成对子,一对一地帮助。从说话一个字一个字儿蹦,到现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写作文只会一个句型,到如今在作文里畅谈自己的理想,李秀娟感受着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除了文化上的长进,李秀娟更希望孩子们精神上成人。刚来的时候,只要一分东西,孩子们一拥而上,你争我抢。李秀娟不断地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感化孩子。班长王媛是个懂事的女孩,藏族同学到校第二天,她就发动同学每人从家里多带个褥垫,送给藏族小朋友;王远航和西然求朋同桌,家里做了好吃的,首先想到的就是西然求朋,还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谦让和宽容,现在的五年级一班,是一个汉、满、藏少年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慈母心豆腐心

十四五岁,正是叛逆的年龄。老师接受孩子,孩子接受老师,都需要一个过程。“你说东,他偏往西,让干什么偏不干什么。逼急了,你说汉语,他回应藏语。”李秀娟说,把这群小野马“驯服”,确实操了不少心。邻居家有棵樱桃树,果子刚见红,孩子们爬上树,三下五除二,吃了个精光。气过之后,李秀娟还得带孩子们去给人家道歉。“苦点累点没有什么,最让人伤心的是孩子们的不理解。”李秀娟说。央青比较听话,所以出门买菜时李老师经常带着她。“老师偏向!”孩子们不满。

李秀娟坦承:最艰难的时候想到过放弃,操起电话要给觉拉乡孤贫学校的校长打电话,让他把孩子接走算了。孩子们这时才害怕了,齐刷刷地跪倒一片:“老师,我们错了。你要不管我们,谁管?”慈母心,豆腐心,李秀娟落泪了,孩子们也哭成一片。从此,孩子们的心和老师贴成了一片。

一天傍晚,俄金曲措突然晕倒,李秀娟急急忙忙叫来急救车,一边哭喊着叫医生,一边楼上楼下挂号买药,医生诊断是急性肠梗阻,当即决定给孩子灌肠,她以母亲的名义在家属栏里签了字,在医院守护了两天两夜。俄金曲措拉着她的手动情地说:“老师,我从小没有父母,特想叫你一声妈。”

“这两年,眼泪不知道流了多少,头发一年之内都白了。”李秀娟告诉记者,但是眼见着孩子们一天一天地成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