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姓看病步入“阳光时代”

2009-07-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苏伟珍 马越 我有话说

病人是什么症状,需要用哪些药物治疗,只要轻轻点击电脑上已有选项,所有信息就都保存进了病人的社保卡。同时,病人的药单也通过网络送达药房。日前,记者在厦门市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处看到这么一幕:苏先生一家人带小孩来看病,从看病到取药,只花了十几分钟,就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医院。

上医院看病的人通常都有这样

的体会:要排长队,办繁琐的手续,有时还要面对高额的费用等。这些问题对病人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深入厦门走访,记者发现这些问题大为改观,病人上医院的心情变得轻松而愉快。这一变化,得益于厦门建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模式,让百姓看病步入“阳光时代”。

信息共享:看病不带病历卡

信息无法共享,给市民带来了许多不便,如换一家医院看病,得重新办就诊卡、病历本等。为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2005年厦门市着手建设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平台。2006年底,这一项目被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

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说:“这项工作最大的难题是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业务壁垒和条块分割。”因此,在2007年,厦门市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公立医院由22家整合成10家,社区医疗机构被合并到市属3家三级医院里,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打下了基础。

现在,厦门搭建起一套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和政府监管于一体的“6+1”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包括面向公众的服务平台、面向政府的管理平台、面向医疗机构的协同平台、面向社区公共卫生的服务平台、面向妇幼保健的数字化平台、面向第三方的信息服务平台等。这一系统已在厦门全市36家医疗及保健机构投入使用,建立了100多万份市民健康档案,每月共享调阅近万次。

厦门市民只须凭着社会保障卡,就能到市里任何一家医院看病,不必携带以前的就诊记录。卡里患者的诊断结果、门诊与住院费用明细、检查检验报告、入院记录、出院小结、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体检报告、计划免疫信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妇幼保健信息等均实现区域内共享,可随时调阅。由于共享查询及互调电子医疗记录,避免了重复检查,减轻了患者负担。去年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就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100万元。

资源整合:看病就在家门口

患者做抽血化验等检查,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抽血,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把标本送到医院化验室,医院再通过电脑把化验报告传回社区,患者不出社区就能拿到化验单。这是厦门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后的又一大变化。

黄如欣说:“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都到大医院看病,社区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区域卫生信息化可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共享综合性大医院资源,从而将患者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缓解看病难问题。”

由于社区医疗机构被整合到市属3家三级医院中,“双向转诊”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成为可能。双向转诊系统由第三方转诊车专门负责转诊、转送,不仅运送社区与医院转诊病人,也运输各项检验标准,使社区居民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能够真正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病人从社区转诊到大医院后不用挂号,不用排队等候,也不收挂号费。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应用到社区,可以帮助慢性病患者得到自动建档和跟踪服务。慢性病患者在全市的就诊均可跟踪管理,社区全科诊疗医生也可以查看患者在综合医院的就诊信息。71岁的薛大妈高兴地说:“在社区里看病,不仅可以免挂号费,而且医生开的药大多不贵。每隔两个星期,社区医生还会到家里问诊,一些得慢性病的病人会得到他们的特别叮嘱。”

有效监管:看病就用放心药

“健康系统对医务人员每天所开的药量都有详细记录,我们能随时调出某个医生当天的工作情况,对他诊疗、开药情况进行审核,避免过度医疗、不合理用药等行为,老百姓对医生也就更放心了。这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在采访中,厦门市中医院院长陈进春告诉记者。

是否有重复检查、不合理用药、过度医疗等行为,医院都有据可寻。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在“门诊医师大处方审查”一栏,输入大处方金额标准,医生姓名、病人姓名、日期、药品名称、数量、金额等都显示得清清楚楚。同样,在“住院病人费用分析”一栏中,科室名称、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医疗费用、药品费用等也一应俱全。患者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等也全部显示出来。

区域卫生信息化为医院和政府部门严格监控各个医院的诊疗费用,强化对医疗行业的监管提供了平台。厦门市卫生管理部门的电脑里都能实时生成全市医院的诊疗信息、诊断结果排名、诊疗费用排名、诊疗日报,实时掌握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从而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保障了患者权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