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伊拉克:“离开”美军的日子

2009-07-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佳彬 我有话说

2009年6月30日,驻伊拉克美军战斗部队撤军,伊拉克安全部队正式接手控制权,伊政府还将这一天定为“国家主权日”。如今距美军战斗部队撤离已一个月,伊拉克政府和民众在这“美军离开的日子”里过得怎样呢?

安全形势并未改善

当美军战斗部队撤离之际,马利基总理曾于6月

30日发表讲话说:“美国在为这个国家的安全作出了牺牲之后,终于完全从我们的城市中撤军了。我们现在要欢庆这个重新对国家行使主权的时刻。”不少分析人士也认为,美军撤离将使得反美武装失去袭击的目标和动机,伊拉克安全局势将得到改善。

然而,局面并未像人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就在距离撤军前10天,基尔库克发生汽车炸弹爆炸,造成70人死亡,180多人受伤;撤军前6天,巴格达遭到多枚炸弹袭击,至少60人死亡。美国撤军后,爆炸依然不绝于耳。6月30日撤军当天,基尔库克再次发生汽车爆炸,造成至少27人死亡;7月15日,西部城市拉马迪发生一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至少7人死亡、16人受伤;16日,又有3名美军士兵在巴士拉遇袭身亡;26日,巴格达发生一起恶性抢劫事件,导致5人死亡。

一系列的事实表明,“基地”组织等武装力量在伊拉克有能力制造较大规模的爆炸和其他暴力事件。随着美军在伊的逐步撤出,“基地”组织肯定会增加活动的频率,从而牵制奥巴马政府在阿富汗的战略部署。同时,伊拉克内部教派和族群矛盾对立严重,无论是什叶派与逊尼派穆斯林的矛盾还是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的冲突,都将长期影响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极端情况下甚至存在爆发内战的可能性。马利基总理在访美期间便表示,“库尔德人与中央政府的分歧目前是伊拉克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

伊拉克政府在美军战斗部队撤离后宣布,50万警察和25万军人完全有能力承担维持城镇治安的任务,但不论是伊拉克人还是美国人对此都公开表示怀疑。奥巴马预言,伊拉克会有更多的“暴力”和“轰炸”事件发生,伊领导人也将面临“政治和安全”的艰难抉择;而伊拉克内政部发言人也承认:“美国撤军是对伊拉克安全部队的重大考验。”的确,伊军警人员总体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训练不足、装备老化,真正有能力执行任务的军警只有10%左右。

伊拉克政府左右为难

美军撤离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伊拉克政府,关注他们是否能治理好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而对于伊政府来说,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国内重建和国际合作方面都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另一方面,伊政府又希望摆脱“美国傀儡”的形象,着力淡化美伊关系。

7月21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访问美国,与奥巴马深入讨论了在多个领域的合作问题,双方还承诺准备启动一项战略框架协议,宣布伊美进入“战略合作时代”。奥巴马明确了美国将在2011年年底前完全从伊拉克撤军,同时也不谋求在伊设立军事基地。访问期间,奥巴马还表示将在全面解除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制裁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

但马利基访美期间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24日,伊政府就美国官员今年3月和5月与伊逊尼派反政府武装人员会晤一事进行调查,并批评美方这样的举动损害了伊拉克主权,也是对恐怖分子的纵容。伊拉克外长兹巴里表示,非常震惊美国和土耳其官员曾私下会见这些反政府武装组织。

而美国方面则很快作出回应,当天希拉里国务卿向马利基保证,如果美方今后要和伊其他政治派别接触,将肯定会先通知伊政府,“我们将会保证伊拉克政府得到任何这些活动的信息,希望能建立起紧密的工作关系和清晰的沟通渠道”。希拉里还否认美方代表和伊反政府武装签署所谓书面协议的传言。

40年来首次开放油田开发

伊拉克拥有1150亿桶的探明石油储量,位居全球第三,石油收入在伊拉克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伊拉克的原油产量为日产约240万桶,伊政府一直希望增加原油产量,但由于长年战争,设备严重老化,专业人员流失,靠伊拉克自身的力量很难做到。因此,伊石油部门开始尝试与拥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外资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在四到五年内将日产量提高到400万桶。

6月30日,正当美军战斗部队撤离之际,伊石油部在巴格达举行了8个伊境内大型油气田开发项目公开海外招标,希望能签署为期20年的开发服务合同。这是伊拉克对石油业实行国有化以来,政府首次计划向海外企业拍卖石油合同。

此次竞标对象包括鲁迈拉和北部地区的基尔库克油田等6块已完成开发的油田和2块尚未开发的气田。参与竞标的有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日本的新日本石油公司、石油资源开发公司、三菱商事等国际石油巨头。最终,英国石油公司(BP)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联合中标鲁迈拉油田。由于伊拉克政府在技术服务费用环节条件苛刻,鲁迈拉油田是当天8块招标油气田中唯一中标的。

伊政府寄希望靠外资合作等方式来振兴石油产业,但安全方面的因素可能会使得经济合作存在诸多变数。目前,伊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国内依然存在着反对向外资开放油田开发的意见,《石油法》也迟迟未能出台。尤其是基尔库克地区频繁发生爆炸,令投资者望而却步。此外,伊拉克尽管石油探明储量高,但实际可供开发的并不多。在已知的大约80个油田中,只有20多个处于完全开发或部分开发状态,其大多数的产量来自于北鲁迈拉、南鲁迈拉和基尔库克这三个超大型油田。

如今,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伊拉克也未能幸免。鉴于国际油价从2008年7月的每桶147美元高位大幅下跌,再加上伊拉克原油产量未能提高,伊拉克政府先前已3次削减其2009年财政预算,最终以每桶原油50美元、日均出口量200万桶为标准制定出眼下的586亿美元财政预算。伊拉克国民经济究竟将如何发展,任何一位资深的经济学家现在都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

美国人真的走了吗

美国此次撤军是按照美伊两国政府2008年年底签署的《驻伊美军地位协议》来完成的。根据协议,美国在6月30日前从伊拉克城镇撤出全部战斗部队,未经伊拉克政府许可,他们无权进入城镇内执行任务。今后,驻守在城镇内的部分美军将主要承担训练和指导伊拉克安全部队以及保护美国外交使团和参与重建工作人员的任务。其余驻伊美军将在2011年年底前从伊拉克全部撤出。

不过,美军战斗部队的撤离并非意味着美国将“彻底放权”。伊国防部与美军建立了军事协调委员会,协调双方军事行动,该委员会可以授予美军在伊城镇的军事行动权,如果伊方“提出请求”,美军战斗部队仍可在伊城镇执行战斗任务。美军在空中火力支援、情报、后勤补给以及人员训练等诸多方面将给予伊拉克仍安全部队支持。一部分美军被定义为“非战斗部队”继续驻扎在巴格达市中心的“绿区”内,担任快速反应部队,用于保护美国使馆等重要设施。美国的一些“军事顾问和训练人员”则将和伊安全部队一起在巴格达、摩苏尔等城市的重要军事据点内继续共同执行任务,“训练和指导”伊安全部队。

撤军后,美伊之间发生的一场“口水战”,颇为引人关注。7月2日,伊政府在一份简短通知中要求美军“停止所有在巴格达的联合巡逻”;补给车队只能在夜晚出动;出现任何违反驻军协议的情况必须立即通报。这项声明立即引起了美军不满,美方认为新规定严重制约美军行动能力,使得美军置于危险之中,美方不理会伊方意见。这场纠纷虽然最终得到了平息,但也反映出了美军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高调宣传“还权力于伊拉克人民”,另一方面则仍然希望掌控主导权。

而同一天,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了伊拉克,这是奥巴马新政府中访伊的最高级别官员,也同样折射出美国并不想完全“放手”。在会晤马利基总理时,拜登敦促伊领导人加快全国和解的政治进程,解决分歧,增进国家利益,并表示美国在履行从伊拉克撤军承诺的同时,将继续为伊拉克提供帮助。拜登还强调:“奥巴马总统委托我重返伊拉克,来传递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信息,那就是美国致力于伊拉克的进步和成功。”

美国指挥官丹尼尔将象征巴格达安全控制权的钥匙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指挥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