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三极上“铁旋风”

2009-07-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特约记者 赵丕聪 通讯员 黄建华 我有话说

1990年8月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西藏军区某摩步团诞生在拉萨河畔。自那时起,摩步团一茬茬官兵便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一次次填补雪域高原练兵空白,一次次跨越世界军事史上的“无人区”,一次次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交出满意答卷……

风雨19载。如今,这支年轻的现代机械化部队,犹如钢铁旋风,驰骋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

西藏高原上,捍卫着神圣国土,被誉为“雪域高原现代铁骑”。

抢占军事训练制高点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一场“沙漠风暴”席卷伊拉克。战争是最好的课堂,具有前所未有的震撼力,人们对未来战争的观念骤然改变,全球范围的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

精确打击、非线式作战、智能化攻击……刚组建不到半年的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官兵,面对这场全新的信息化战争,难免眼花缭乱――“这是哪门子打法!看不见对手面的仗咋打!”

那段日子,摩步团组织官兵反复观看海湾战争录像资料,并以“这场战争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为题,组织官兵展开讨论。官兵们领悟到:21世纪的中国军人,赢得胜利要靠“刺刀见红”,更要与时代接轨,掌握现代军事技术和战法。

“武器装备劣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陈旧,不愿变革创新。”首任团长孙德禹、政委张军的话,深深印在摩步团每一位官兵的心中。

诞生于这场新军事变革浪潮前夜的西藏军区某摩步团,是我军高海拔地区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人员皆从17个单位选拔,骨干都在各类比武竞赛中夺过名次;装备配置最新,很多装备不但在全军是一流,有的还是总部专门为团队研发的“独生子”装备。因此从它呱呱落地那一天起,党和人民就寄予他们极大的期盼。

为此,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始终挺立军事变革前沿,抢占军事训练的制高点。

他们自办“摩步电台”和“摩步电视台”,系统学习信息化理论知识;成立外军作战研究室,跟踪研究最新战争形态,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探索出适应高寒高山地作战的信息战争战法10余种。如今,电子战,信息战,非接触……这一种种全新的作战样式,摩步团官兵不仅不陌生,而且个个都能讲出个道道来。

西藏军区前两年邀请10多名内地装甲部队的精英和军队院校的专家,带领从西藏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的战斗骨干组成蓝军分队与摩步团进行对抗演练。尽管蓝军作了充分准备,但摩步团官兵却出其不意地使用电磁覆盖这一“前卫”战法让对方的装甲部队成了瞎子聋子。

参加演练的军事专家,都为雪域高原有这样一支现代化的精锐部队而感到欣慰。

向战斗力极限冲锋

西藏,人称“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年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徒步行走相当内地负重20公斤,而紫外线辐射量却超过内地平均值的8倍,被外国人称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在摩步团官兵眼里,生命有禁区,挑战无禁地,他们一次次自我加压,一次次向战斗力极限发起冲锋。

部队刚组建时,尽管官兵都是从各部队抽来的佼佼者,可面对早上5000米长跑,上午开课前伸展双臂握两块砖头绕营区跑4圈、蛙跳200次,中午体能强化半小时,下午开课前先做100个俯卧撑和100次负重下蹲,晚上睡觉前练倒立15分钟和仰卧起坐100次的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很多人还是吃不消,一些官兵相继累倒或病倒。

“团长,你不为你的‘乌纱帽’着想,也得替官兵生命着想,西藏不比在内地,再这样下去弄不好会死人的。”一些人纷纷找到团长孙德禹,上级机关也给他打电话,提出或要求降低体能训练标准。

在团党委扩大会议上,孙德禹坚定地说:“我们驻藏部队的传家宝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老前辈们以前在艰苦岁月里,能够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人间奇迹。我们为啥不能?在西藏,你不向生命极限挑战,战斗力就得不到提高,打得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总之,训练方法可以改,训练标准决不能降!”

这种高强度高难度的“魔鬼体能训练”终于坚持下来。

野外生存训练,是对每位官兵生理与心理、意志与耐力极限的考验与挑战,素被官兵称为“闯鬼门关”。为确保官兵生命安全,大多部队都有意识地尽量把这一科目安排在气候较好的夏季组织实施。

“我们可以选择训练的天候与时机,但我们不一定能选择战争的天候与时机。”2006年,郑卫国走马上任团长,把冬季野外生存训练提上训练日程。

那年11月,迎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他把部队带到白雪茫茫的藏北无人区。当时正值隆冬时节,藏北无人区的积雪足足有一尺多厚。除武器装备外,每名官兵只随身携带一个指北针、一把匕首、一根火柴、一壶水和一小袋大米,就朝着目标区域出发了。踩着没膝积雪,迎着刺骨寒风,大家手脚并用,艰难地在风雪中“犁”行,一天行进还不到10公里。

一个星期后,随身所带给养消耗殆尽,可眼前依旧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荒原。官兵们为了生存,渴了,他们随手抓起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他们用冻得直打哆嗦怎么也不听使唤的双手刨开厚厚积雪,挖草根、捉地老鼠充饥。最可怕的是,有的战士还出现了雪盲和手脚冻伤现象,有的战士一头栽倒雪地里,再也无力起来,喘着粗气央求:“就让我死在这里算了,我再也走不动了。”

“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决不能让一个战士落下。”郑卫国给大家下了“死命令”。经历23天生死考验,郑卫国终于带领大家走出这片死亡之地。

19年来,在藏北无人区、在藏南谷地,在冰峰雪岭、雨季丛林,都留下了摩步团官兵野外生存训练的足迹,他们在一次次遭遇雪崩泥石流、战胜野狗猛兽攻击、忍受饥饿病魔折磨的生死历险中成功探索出30多种生存技能。

挑战生命极限提升战斗力,还意味着要敢于“开先河”,敢于“闯禁区”。

在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里,水陆两栖装甲车水上训练是“禁区”。摩步团前任团长杨光跃和政委宋景原偏不信邪:“禁区不闯永远是禁区。只要是实战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坚决挑战的,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也值!”后来,水上训练不仅年年搞,而且一年一个新高度。如今,该新型水陆两栖装甲车水上训练已从当初3400米训到现在的5000多米。

挑战的是极限,收获的是战斗力。近年来,摩步团官兵一次次向战斗力极限发起冲锋,先后填补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摆兵4800米雪线演练步装协同等200多个高原军事空白,刷新暴风雪夜里500公里紧急机动、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纪录。

摩步团的“铁律”

不抱残守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是摩步团进步的“关键词”。组建19年,西藏军区某摩步团以超人的胆识与勇气,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团队建设历史性跨越。

凭借武器装备性能优势,对“敌”实施夜间长途奔袭围歼制胜,是摩步团官兵引以自豪的“看家本领”。然而,在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他们再次信心十足地使出“看家本领”,长途奔袭,数十辆战车对蓝方悄悄展开迂回包抄时,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发发好似长了眼睛的炮弹。

摔个跟头捡个明白。原来,随着微光夜视仪、热成像仪等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兄弟部队借助微光夜视仪、热成像仪等新配备的武器装备,夜晚的战场早变得跟白天一样透明。

时任政委宋景原话语掷地有声:“继承不是抱残守缺,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于是,团党委在详细摸底调查与综合评估分析基础上,决定大胆淘汰夜间长途奔袭围歼制胜等11项“看家本领”。

在此后短短一年之内,摩步团就结合现代战争实际与特点,在对传统“看家本领”全面升级基础上,成功摸索创新出了夜间精确打击、电磁对抗、网络战等近10个新战法,其中3项被军区部队推广。

近些年,独生子女、高学历的战士渐多,他们的自尊、自主意识极强。如何把传统传承下去,是新时期摩步团带兵人面对的重大课题。

摩步团带兵人更新理念,针对新时期战士的特点,用新观念带新时代的兵。“老西藏精神”等优良传统是部队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把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保持生机与活力。

战士刘军华丢弃配给的牙膏不用,花钱买20元一支的高档牙膏使用。连队把这事当成一件不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典型来对待。

时任政委肖茂光耐心地做连队干部的思想工作,指出“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固然没错,但现在讲艰苦奋斗精神,就是思想上讲艰苦,生活上讲俭朴,工作上讲进取,这绝不是要我们有钱不花装穷,更不是让我们守着钱过穷日子,在物资条件相对改善的今天,我们同样提倡适度消费……”

借着一支高档牙膏,厘清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如今,摩步团有一条“铁律”:凡经不起“是否利于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这把尺子检验的条条框框,都毫不留情地去除。

西藏高原环境特殊,有些规定在内地部队很适用,到了高原就不一定适用。摩步团党委一切从实际出发,“水土不服”的规定大胆改,“无法适应”的规定坚决撤。

每年老兵退伍时,战斗力会急剧下降一阵子。“真打起仗来咋办!”团党委决心解决这一战斗力的断档问题。

他们遵照新一代《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精神,按照现代战争要素和部队实际需求组织针对性训练,时间服从质量,新兵达到标准立即转入下一阶段;变年度演习为定期组织全员全装、带实战背景的演练,锤炼部队应急作战能力,确保所有人员、装备随时能够遂行各项任务。

如今这套办法已经运行两年多了,解决了困扰摩步团多年的战斗力“断档”问题。

部队官兵辅导孩子学习(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赵海波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