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2009-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涛 我有话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人们在探询危机爆发的根源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了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谈金融创新似乎不合时宜。但笔者认为,我国金融业的主要问题仍是创新不足。

我国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之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自主创新不足。现阶段的金融创新多来源于对境

外产品的简单模仿,原创性的东西很少;且创新产品多属于对传统业务的简单组合和改进,技术含量很低,产品简单化,缺少专业化、个性化产品。其二,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商业银行为例,创新主要集中在资产类业务和中间业务,而负债类业务的创新明显不足。其三,缺乏对风险的控制。由于创新多属于“照猫画虎”性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度调研和数据积累,因此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析,造成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不力。其四,缺乏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现行法律缺乏对金融创新的专利保护机制,金融机构也未能把创新纳入考核指标,创新多停留于制造品牌效应和争夺市场份额的层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资本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进入我国,我国的金融机构只有加快创新步伐,转变经营思路、调整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理,才能维护金融安全,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过程中取得主动权。首先,要通过创新转变单一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延续着“追求规模和增长而忽视效益和规范”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由于产品创新滞后,规模扩张成为金融机构实现盈利和增长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市场份额的竞争,也就是在产品同质化的基础上,争夺市场份额,从规模寻效益。应该认识到,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从事的业务实质上是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因此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实际上放大了所承担的风险,一旦这种风险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规模反而会成为发展的负担。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规范比规模更重要,失去规范保障的规模扩张是很危险的。

其次,要通过产品创新改变业务结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始终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领跑者,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几乎都出自华尔街。这次金融危机反映出美国的问题是创新过度,即金融创新超前于实体经济,已经和实体经济脱节。相反地,我国的问题是产品创新不足,投资渠道狭窄,储蓄存款吸纳了80%的居民金融资产,金融产品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产品创新不足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和抗风险能力。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2008年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超过85%,过于单一的业务结构一方面不利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日趋缩小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商业银行对经济周期的依赖程度,弱化了抗风险能力。

再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防范过度,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立金融创新的防火墙。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总结认为,西方的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依赖,一厢情愿地认为一切风险都可通过金融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的内在风险,基于风险管理目的而展开的金融创新到最后却因为对风险的疏于控制而导致了风险的泛滥。这说明,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改变创新不足的现状,也要预防创新过度,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金融创新建立防火墙。在现代环境下,金融创新产品内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更多表现为内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集成作用的结果,各类风险之间不再泾渭分明,传统的按照风险归属设置职能机构分别管理的方法不可避免会遇到管理交叉和管理真空的问题。这相应地要求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体制建设,实现对风险的统一管理,从过去的被动承受风险、事后处理风险,转向主动选择风险、安排风险,为金融创新设立防火墙,将创新带来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四,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金融创新的基本保障。金融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营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都需要一大批了解中国具体情况、熟知国际金融发展的专业人才作为基本保障。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金融人才资本,但即便如此,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谈及金融创新时仍坦承“金融创新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永远无法充分理解所有的产品和交易”。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创新才刚刚起步,具备深厚金融理论知识、数理基础、计算机基础、风险管理知识的人才还很匮乏。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金融机构将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国外新的金融创新的思想和产品将更为迅猛地冲击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业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队伍,才能适应金融业变革、金融创新的需要。

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危机的出现而否定金融创新。反而要大力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主动迎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