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怎奈何,家国情愁痛断肠

2009-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万素 我有话说

福建京剧院原创新编历史剧《北风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宋金对峙年代。文人施宜生南不得志,北上求仕,官至礼部尚书,并与金国大将军之女完颜标艳成婚生子,妻贤子孝尽享天伦,其乐融融。然而,纵然是十年前曾有过“科场受辱遭薄待”之不公,施宜生依然是心系家国一往情深。一日,施尚书受命赴宋议和,偶然得知金邦并

无“议和”诚意,而是暗藏杀机,施大惊失色,一夜彷徨后,便以“塞外北风紧”藏头诗机敏地向宋示警,旋即远涉重山赶赴金邦劝阻出兵。得知金兵全军溃散,他又顾不得妻儿哀泣,向金自首慷慨赴死终至丧生。

该剧以割不断的思乡情为主要人物情感脉络一线贯穿,层层铺排,情节推进由此生发,到“示警”推向高潮已水到渠成。在叙事流畅、人物关系不甚复杂的结构框架中,创作者把更多的表现空间留给了对主人公人物内心的开掘。自幼饱读诗书深受汉儒传统文化濡染的文士施宜生,抱着建功立业之宏愿北上求仕,“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应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谋求人生价值理想实现的必由之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面对恩重如山的金朝,他怀着深深的报恩之情、感恩之心,期盼宋金永世交好,国泰民安。然而,正值两国交恶,焦虑金兵袭宋,故国不设防,父老乡亲们将生灵涂炭,施宜生决意向宋报警。可是,他深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乃臣子之义也”,倘若报警将意味着背厚恩反叛金邦,他怎能如此不仁不义?倘若明哲保身,弃文人理应坚守之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于不顾,又有何颜直面故国父老乡亲?一方是知遇之恩,一方是养育之恩,情难割,义难舍,左思右想,何去何从,势难两全,实实地难煞人也!

“示警”在剧中是人物主要戏剧行动,是戏核。“示警”与否,是施宜生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艰难抉择,是通往其命运归宿的一步险棋,更潜藏着中国历朝历代文士命运之必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古代文士信奉的生命律条,难道不正是剧中人施宜生的心声?是故,“进亦忧,退亦忧”,背负着沉重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他走向了生命灿烂绽放的那一刻。

“示警”预示着主人公已濒临戏剧危机的前沿,预示着戏剧高潮已扑面而来,这杀气腾腾的戏剧悬念,怎不猛烈地撞击着观众的心扉!创作者从文本到舞台呈现,任由人物情感的汹涌澎湃和着情节高潮到来的惊涛骇浪共舞,为人物铺排出层层叠加、起伏跌宕的唱念做舞华彩乐段,浓墨重彩地描摹着人物此时此刻翻江倒海般的情感激荡。请听:“心揉碎”,“痛断肠”,这是内心在泣血,情感在撕裂;“腥风骤雨中原万物临祸,两汉华章三坟五典六朝金粉都踏作铁蹄泥坨”,这是忧思中原文化将毁于一旦之痛哭流涕;“和为贵”,“和为上”,“战事一起,焦土一片,百姓不堪其苦”,这是人文关怀,是悲悯情怀,是忧国忧民的焦灼;“生也难,死也难,谁解得生死苦纠缠”,这是现实悖论置人于两难境地之嗟叹!已故原作者戈明先生与后继年轻作者雪翔的笔触竭力向人物心灵深处探求,倾听内心冲突中激烈搏斗的脉动,渲染两难抉择一触即发的戏剧情势,营造戏剧性张力,不仅显示出两位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深厚功力,也因此成就了这部作品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品格。

宋代文人施宜生的忧国忧民,反战主和,不惜舍生取义等高尚情操及民本主义思想境界,他敢于担当,能以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律,他的行为表现出古代文人捍卫精神文化价值的文化自觉。这些都根源于汉儒传统文化思想资源。这一部深沉厚重的历史悲剧呼唤民族和谐的积极题旨,恰与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核心价值观契合,颇有教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