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爱洒天山

2009-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史照栋 本报通讯员 皮峰 我有话说

从1974年进入新疆以来,武警交通二总队官兵已修筑天山公路、新藏公路、沙漠公路等180多条道路,总里程达8000公里。有效打破天山南北交通瓶颈,疏通了新疆与内地连接的经济动脉,解决了煤炭、石油、棉花、矿产和旅游开发等难题,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边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

出了突出贡献。

让天堑变通途

1974年4月,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武警交通二总队前身)数万名官兵从湖北建设工地挥师天山,拉开了修筑天山公路的序幕。

天山公路地处天山中段,北起“石油之城”独山子,南至龟兹古国库车,全线60%的地段是崇山峻岭,还有3座终年积雪的冰达坂、近百公里冰冻层和沼泽地,号称天堑之路。其中几十公里都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出来的,当初测量人员因为无法实地测量,只好在图纸上标了一段虚线,叫做“飞线”。

面对严峻挑战,官兵们与险峻的山石斗,与恶劣的天气斗,与疯狂的风雪斗,与难耐的寂寞斗,克服高寒缺氧、雪崩、泥石流等困难,夜以继日开山铺路。修筑天山公路的10年间,部队有168名官兵牺牲,蜿蜒曲折的562公里天路上,平均每3公里就留下一个筑路官兵的英灵。

1983年10月25日,天山公路交付使用,成为第一条沟通南北疆的大通道,也是我国西部边陲第一条国防公路。公路的修建使乌鲁木齐与南疆间的里程缩短了200余公里、伊犁与南疆间的里程缩短1000余公里,对新疆各方面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急人民之所急

和田是我国西部边城。曾经由于能源短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1年,距和田100多公里的布雅山发现了一座蕴藏量达1亿多吨的煤矿,成为解决和田地区能源需求的一座宝库。

1985年,交通二总队主动承担了和布公路的修筑任务。施工区地质构造复杂、气候恶劣。冬天冷得出奇,官兵们夜里睡觉都得穿棉袄毛皮鞋;可是夏天气温高达40℃,热得叫人发晕。在对一段叫“死人崖”的地段进行爆破开路的时候,需要开挖60多个几十米深的导洞装炸药。洞里空气稀薄,灯都点不亮,加上高温炎热,硝烟粉尘排不出来,战士们在洞里打风钻时经常昏过去。

经过二总队五支队官兵4年多苦战,和布公路全线通车了。和田地区120万各族群众结束了少柴缺煤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和田各族人民集资为二总队官兵在和布公路零公里处修建了一座筑路兵肩扛铁锹、手指前方的纪念碑。

献出年轻的生命

“边关的路哟长长的,军人离家远远的,家人的思念哟苦苦的,相见一面难难的,恋爱的滋味哟涩涩的,妻子的眼泪汪汪的。”这是交通部队的官兵们经常吟唱的一首歌。

1978年4月9日,为大部队上山开辟便道时,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好干部”荣誉称号的副营长姚虎成,被1万多立方米的冰雪掩埋,牺牲时年仅33岁。电影《天山行》就是以他为原型拍摄的。

常年野外作业,风餐露宿,使六支队八连连长陈小平患了严重的胃病,身体日渐消瘦。一天,陈小平竟一头栽倒在成形的路基上。大伙儿急忙把他抬到医院抢救,经检查,已是胃癌晚期。一位医生说:“已患病两三年了,为什么不早点来呢?”陈小平回答道:“那条穿云过雾的公路,曾夺走过100多名年轻筑路兵的生命,他们最大的32岁,最小的才16岁。在任务未完的阵地,我怎么会去想自己是否有病,要下山到遥远、宁静的地方去躺一躺呢?”

病床上,陈小平对妻子马根娇说:“你和我结婚7年,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10个月。如今病了也好,可以同你多呆一会儿……”就这样,为了美丽的新疆更加富饶,筑路兵们用生命中最好的时光乃至整个生命,擎起一条条造福各族人民的天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