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融通校内外教育完善学生素质结构

2009-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吕文清 我有话说

我国教育到底有什么问题?一言以蔽之:忽视和缺乏实践教育,导致学校变学店,课堂变讲堂,使整个教育呈现结构劣化,功能窄化,作用弱化。如何从结构和体制上突破?建设学生社会大课堂,整合利用大教育资源,设计实施大课程战略,衔接校内外教育内容,融通各方面教育元素,逐渐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实践育人、整体育人格局。

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为校内外教育增加了资源,丰富了内容、拓宽了途径,但怎样有机整合与融通呢?

突出大课堂整合融通的结构功能

课内堆积知识,课外走马观花,课内单调枯燥,课外零散割裂。实践教育的“钙”怎么个补法?大课堂要以应用和衔接为引子,以整合和深化为主打,以融通和建构为调和之要。

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教育面临战略转型,其轴心集中在实践教育和创新上。与此相适应,现代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应该重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综合学习条件,既要提供真实的教育环境鲜活的教育内容,更要对学校内学习的各科知识深度整合与融通,进而固化凝华提升为综合素质和能力。但这些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课堂做支撑。原有的学校课堂功能“靠内”,侧重系统知识教育,随机灵活的课外活动功能“靠外”,侧重情感体验和引导,那么靠什么使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社会大课堂作为一个综合性社会化系统工程,应该怎样科学定位呢?

社会大课堂的核心功能和独特价值是什么?是否可以把它概括为“大”、“实”、“深”。一个是“大”,调动所有潜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大课堂服务,社会处处大课堂;从广大中小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课堂内容设计全面,涉及领域广泛,能够使学生素质结构得到优化。一个是“实”,课堂要有带有综合性的实实在在的任务内容;校内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课程到大课堂解决;课堂教学讲求面上扩展点上突破等实实在在的成效。一个是“深”,在社会大课堂中,要有鲜活的前沿的课程,要有拓展和延伸的内容,校内外课堂传授的知识能够得到应用、深化、整合、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

社会大课堂要为当前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提供支撑。学生渴求与期待的有效教育,诸如在真实的场景下探究解决真实问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挑战,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激发,深层道德意识的唤醒等等,都在大生活大课堂中。做实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完全可以依托社会大课堂这个平台,社会大课堂也要承担起提高和优化学生素质的职能。

架构校内外共享共生的教育生态

一方面大量社会教育资源闲置浪费,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和存在结构性阻障;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需要应用深化;一方面学生实践学习机会严重匮乏。如何破解资源供给结构错位的矛盾?社会大课堂要着眼教育生态,搭建“突触”和沟回,发挥“和合”之药力。

现在世界各国大多都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充分而个性地发展。当下政府管理和承担教育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积极构建社会化的良性循环和充分互动的教育生态,给青少年提供立体化教育、多元化课堂、个性化学习条件。

重点突破结构性和瓶颈性阻障。从教育需求来说,一是社区家庭有哪些潜在学习资源,哪些实现了共享与互动,哪些还需要开发挖掘?确立大教育观大资源观,构建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二是社区家庭学习资源的开发如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社会需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相结合?确立大课程观,形成新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堂结构;三是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如何创造性地发挥社区家庭资源作用,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和体验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充分而个性发展?研究教什么,怎么“教”;四是在社区家庭学习资源开发行动中涉及到管理机制、评价考核方式、教学形式等如何解决?这样,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有效发展。如在社会场馆教育功能开发和培育上,现在多处于单项的浅层的,或停留在提供显性物质资源上,其实大课堂建设更需要的是课程资源,重点要考虑五个要点:都要力求打造一个特色项目、建设一个资源平台、合作一个研究课题,扶持一个专业社团,开发一套实践课程。这样学校特色、区域教育特色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就有了支撑和保障。

建立课内外高度融通的教育链条

课程任务越来越多,孩子负担越来越重,家教市场越来越火,家长越来越揪心。问题究竟出在哪呢?社会大课堂要让教育发掘潜能,激发热情,增强思考能力,提升心灵的力量。所以,在改革评价制度的同时,政府必须把构建开放优质和校内外紧密衔接的教育链条作为一个迫切的重点战略抓起来。

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育各个关节。教育是一个多元的世界。首先在布局上,每个区域都要改建扩建一个教育教学辅助中心或学习中心,以其为龙头,在社区加强学习点的建设。学习点建设后,一方面学校需要选择某种课程,则不见得非要自己建教室、编课程,在身边的学习中心就可以很方便地完成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二是能否利用较好的、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学,开放学习点,对周围中小学校开放,发挥辐射作用,达到资源共享。三是部分企业能否承担一些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比如对于学校的一些科技类、操作类课程及内容,可以双方结合起来完成,实现资源、时间、精力、内容的整合与共享。

把深度开发课程资源作为核心部位。从整个社会来说,一是政府推动,整个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应有承担青少年教育的意识。二是设计场馆时,从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都要考虑到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三是利用一些职高和职教中心的实践基地,对普通中小学开放。只有建设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们随时随地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密切配合的社会化的专业学习活动场所,要按照主题式、模块化、项目制特点和方向,开发点深面宽有弹性的教育课程资源,给有特殊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了“高精尖”的专业化研修空间,给一般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挖掘潜能的拓展性活动场所,给校内课堂中体验不深实践不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多维教育“完形”。这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教育无法实现的对人的全面发展又起“合成”作用的教育与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