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乌苏里江腾细浪:赫哲族

2009-08-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玉芳(赫哲族)/撰文 程伟光 王树林/摄影 我有话说

赫哲族姑娘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这首优美动听的《乌苏里船歌》把古老的东方雄族赫哲族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赫哲人关于族源、族称和祖先的记忆符号源于史籍,先秦时期称肃慎,汉魏时期称“挹?”,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代称“??”,辽金元明称“女真”,清初至今称“赫哲”。“鱼皮部”“使犬部”是族际他称,“那乃”“那贝”“那尼傲”“黑斤”“黑津”又“赫真”,是赫哲族的自称,皆有“本地人”“东方人”之意,建国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族。

千百年来,赫哲人逐江河而生,依青山而立,在戎守边疆中书写着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三江沃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赫哲渔乡,这片土地丰饶而神奇,“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绝非溢美之词。

奔腾的江河湖水滋养着鲜肥的鱼虾,茂密的原始森林栖息着珍贵的鸟兽,广阔无垠的田野生长着嫩绿的植物。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赫哲族“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的生产方式。上山能搏虎,下江能捕鳇,“穿桦鞋(桦皮船)蹁江过海,骑木马(滑雪板)蹿山跳涧”。①狩猎“善睐牲踪,见踪则迹之必获。”②叉鱼“尝于波平浪静时往江面认取鱼行水纹,投叉取之,百无一失,虽数寸鱼亦如探囊取物。从旁观之,不知何神异若此也。”③

“鱼皮柔共兽皮夸,五色相辉映日华。裁作衣裳为袜线,天留文锦与渔家。”这是晚清诗人沈兆?对赫哲族精美绝伦、独树一帜的民族“名片”――鱼皮服饰的生动描述。④鱼皮是上天对于人类的一种恩赐,鱼皮服饰是赫哲族先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创造。赫哲人以鱼皮为料,磨鱼骨为扣,搓鱼筋为线,熬鱼鳔为胶,衣襟、领边和袖口镶贴有鱼皮或鹿皮剪成的各色云纹或动物花样图案,衣衫下摆缀有贝壳或铜铃,其花纹色彩绚丽、样式古朴典雅、做工精湛细致,造型千姿百态,透露着生的意志,流动着美的气质。观赏价值中不乏实用功能,春秋捕鱼可防水抗湿护膝、冬天狩猎可保暖抗寒耐磨。鱼皮服饰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既是赫哲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物化形态,也是赫哲族写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艺术。

赫哲族民歌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的随波逐流韵味。“嫁令阔”触景而编、即兴而唱、情感纯朴、曲调悠扬;“赫尼那”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气势恢弘的民族史诗“依玛堪”,说唱结合、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扣人心弦的民间故事“说胡力”,美妙的神话与传说“特伦固”等表现出赫哲族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丑恶鞭挞的审美理想。赫哲族的特色乐器“口弦琴”,则扫去了欢快,融入了悲切凄美,蕴涵着赫哲人内心不为人知的苦难历史与情感。

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和萨满崇拜是漫漫长夜中赫哲人的精神养料,赋予草木水火、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动物等大自然中的一切以人格化的想象和神秘化的灵性,以敬畏来崇拜自然,保护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赫哲族“乌日贡”节诞生了。跨居中俄两国的赫哲人就像那一朵朵浪花、一条条小溪,争相汇入那“乌日贡”的河流,共同欢庆自己的节日,共同点燃象征亘古绵延于今的圣香,弹着“口弦琴”,唱起古老的“依玛堪”,跳起凝重的“温吉尼”(萨满鹿神舞),重温那富有民族特色的叉草球、射箭、赛船、撒网、顶杠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固定的历史文化演绎程式。在民族盛会即将结束的最后夜晚,全体赫哲人欢聚一堂,围着篝火跳着欢快的集体舞,欢歌笑语将人们带入甜美的梦乡。

国运昌盛,民族兴旺,赫哲才俊,一代更比一代强。赫哲族流行病专家毕天民为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呕心沥血;赫哲族著名爱国剧作家、诗人乌・白辛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话剧《赫哲人的婚礼》影响最大;赫哲族科学家毕大川,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工业领域的成就,成为民族的骄傲;赫哲族干部葛忠兴,为全国各少数民族包括赫哲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赫哲族书法家哈普都・隽明,勤奋创作,为中国书法注入了新鲜活力;赫哲族画家尤永贵在美术田园的收获,流传海外;赫哲族民间艺人吴进才、吴连贵、葛德胜、尤志贤、尤金良、付万金等为保护、传承、弘扬赫哲族文化付出了心血;学者何玉芳以《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的专著,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红遍亚洲的歌星韩庚谁都知道他是中国的赫哲族。

乌苏里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现如今赫哲人正在谱写新生活的篇章,居住着宽敞明亮的新居,开着那现代化的机车,耕耘着万亩肥沃的良田,养殖着名贵的“鲟鳇鱼”⑤;经营着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过去的捕鱼、垂钓变成今天界江民族风情旅游的娱乐项目;过去传统饮食“刹生鱼”、“塔拉哈”、“刨花生鱼片”以及原汁原味的“江水炖江鱼”特色佳肴成为今天赫哲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以农、牧、渔、服、贸、游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结构逐渐形成,民族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赫哲新曲”在不远的将来便会传唱四方!

注释:

①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②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116页。

③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118页。

④{清}沈兆?,吉林记事诗。

⑤鲟鳇鱼:鲟鳇鱼历史上在黑龙江干流江段里均有分布,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过度捕捞,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鲟鳇鱼的活动范围已明显缩小,鲟鳇鱼这一宝贵的鱼类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1997年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大会,把中国黑龙江施氏鲟和达氏鳇列为世界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何玉芳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赫哲族第一位女博士

【链接:赫哲族】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为4640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通用汉语文。

猎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